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评论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吃喝  |  映像  |  周刊
首页>菏泽频道>内容详情

漫谈秦始皇四次东巡

2023-10-28 15:29:54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岳耀增

秦始皇兼并诸侯列国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大酺。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锺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采纳《传》说:“三年不行礼,礼制必废;三年不举乐,乐必坏。”的治国理政思想,在平定天下以后,不到11年的时间里,就马不停蹄的策划实施了五次“出巡”。

第一次出巡,是西巡。《史记》记载,公元前220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是岁,赐爵一级,治驰道。在黄帝陵祭拜了黄帝。

第二次出巡,是东巡,《史记》记载,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禅梁父。於是乃并勃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登之罘,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

秦始皇接到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秦始皇於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秦始皇从琅琊归来,过彭城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於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上自南郡由武关归。

本次出巡囊括河南、山东、江苏、湖北、湖南等地方,在濮阳内黄县祭拜颛顼、帝喾,鄄城县尧帝陵祭拜尧帝、登峄山,封禅泰山、梁父山,望拜衡山、湘山,祭拜八神等。当然,也顺便办了一些求仙药的私事。

第三次出巡,也是东巡。《史记》记载,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始皇东游。至阳武博狼沙中,为盗所惊。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后“登之罘,刻石。遂之琅邪,道上党入”。这次出巡记载的比较简单。

第四次出巡,主要是中原黄河以北区域。《史记》记载,(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后秦始皇巡北边,从上郡(榆林南)入。

第五次出巡,也是东巡,不过这次巡视路线更远,也是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史记》记载,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於九疑山。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

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邪。自琅邪北至荣成山,至之罘(岛)遂并海西(沿渤海湾北行)。至平原津(黄河渡口,在平原县西南35里)而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大平台村),遂从井陉(石家庄市)抵九原(包头市九原县)。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

秦始皇的五次出巡,基本上涵盖了秦朝疆域所有郡县。即使在邯郸市广宗县沙丘平台驾崩以后,仍被秦二世胡亥,丞相李斯等拉着跑了石家庄,太原、包头等地,因此可以认为其除了高丽以外,基本将秦国的大好河山巡视一遍。

从政治层面上,秦始皇希望通过五次出巡,向世人展现文化认同,促进民族融合,进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抱负。而文化认同,主要体现就是祭祀为主的祖源文化认同,封禅就是具体实施的措施之一。

秦以前封禅文化盛行

上古时期,受天命为帝王的人,从来没有不到泰山封禅的。《史记·封禅书》:尚书曰,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遂类于上帝(尧帝),禋(古代烧柴升烟以祭天)于六宗,望山川,遍群神。辑五瑞,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还瑞。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岱宗,泰山也。柴,望秩于山川。遂觐东后。东后者,诸侯也。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五月,巡狩至南岳。南岳,衡山也。八月,巡狩至西岳。西岳,华山也。十一月,巡狩至北岳。北岳,恆山也。皆如岱宗之礼。中岳,嵩山也。五载一巡狩。禹遵之,夏、商历代帝王从之,祭祀延绵不断。

到了周朝,祭祀范围扩大,《史记·封禅书》载:《周官》说,冬至那一天,祭天于城南郊,以迎接夏至日的到来;夏至那一天,祭地祗。都用音乐、舞蹈,神才会接受你的礼敬。天子祭祀天下的名山大川,视五岳如同对待三公礼,视四渎如同对诸侯礼,诸侯只祭境内的名山大川。四渎,就是指长江、黄河、淮水、济水。天子祭天的地方称为明堂、辟雍,诸侯祭祀的地方称为泮宫。

清朝大儒秦嘉谟《世本辑补》卷七云:“秦氏本自颛顼,后为国号,因以命氏。”秦地最早在河南范县故城,商朝时秦姓一支流落到陇西,周朝开始强大,被封为秦。到了秦灵公主政秦国时,复古认祖,积极恢复中原封禅祭祀文化,“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开启大中华文化一统之先河,也为秦国融入到中原列国提供了文化信仰支撑,因此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出巡封禅祭祀也就顺理成章。

祭天为封,祭地为禅。封天在泰山,禅地在梁父山。当然,上古时期对封禅的资格审核的很严,不是你想封禅就封禅的。《史记》记载:“秦缪公即位九年,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禅。”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兵车之会三,而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於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凰麒麟不来,嘉穀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鸱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於是桓公乃止。”

齐桓公作为地方诸侯,在当时是一霸主,泰山又在其齐国境内。特别是葵丘会盟以后,威望和势力达到执政时期的顶峰,想效仿历代帝王封禅泰山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管仲头脑还是很清醒的,因为周天子有令,天子负责五岳四渎的祭祀,地方诸侯不能参与。所以就劝齐桓公不要封禅,原因是太仓促,祥瑞未现,祭祀的用品也没有准备好,如此齐桓公也就不好坚持。 说白一点,就是齐桓公级别低,不够资格。

驰道建设让秦始皇出巡封禅更方便。

秦国之所以能兼并天下,靠的是秦国的强大。作为治国理政高手的秦始皇,兼并天下以后,非常注重改善老百姓生活,兴修水利改善农田,大修驰道改善交通,百姓富足,政令通达。据考证,至秦二世时,已修建9条国家级驰道,比较著名的有咸阳通往陇西的上郡道,咸阳过黄河通往山西太原的临晋道、出函谷关去山东、河北、河南的东方道,而且各郡县也有直通的县道,交通异常发达,有力的推动各个郡县的物资文化交流,促进了秦王朝的经济发展。

秦始皇的五次出巡,基本上是沿着驰道巡视天下。特别是第五次出巡,基本绕疆域一圈,没有好的道路,这是不可想象的。从现有的驰道遗迹推断,当时的秦国驰道非常类似于现在的高速公路。

《史记》载,“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於九疑山”。

咸阳至云梦湖,实际路程不少于1500公里。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走到,去除晚上休息,白天吃饭,接见地方官员的时间。如果行程饱和计算50天,减去接见官员游玩的时间,每天行走距离不低于50公里。从第五次出巡路线计算,全程超过6000公里,历时10个月走完全程,这么多人的行军队伍,没有好的交通条件是行不通的。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秦朝在秦始皇施政以后,公路交通非常发达。

为什么五次东巡,秦始皇三次都到山东各地?

山东省是齐国和鲁国故地,除了有尧帝陵、蚩尤墓以外,还有泰山、峄山、梁父山及东海瀛洲三仙山等。当然还有非常有法力的八神,八神传说是姜太公所封,因姜子牙的封地就是齐国,所以八神基本全在山东。《史记》记载: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菑南郊山下者。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盖天好阴,祠之必於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地贵阳,祭之必於泽中圜丘云。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四曰阴主,祠三山。五曰阳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之莱山。皆在齐北,并勃海。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八曰四时主,祠琅邪。琅邪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皆各用一牢具祠,而巫祝所损益,珪币杂异焉。

当时的山东省可以说是仙家云集,禋六宗,望山川,祭群神,山东是名副其实的首选之地。

相让国家长治久安,对于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的秦始皇来说,肯定有向苍天再借500年的愿望。秦始皇深知这个500年不是周围的人能给的,想要长生不老,必须求到长生不老神药。因此秦始皇三次出巡仙家云集,理论上最有可能找到不老神药的山东,也就不足为奇。

《史记》“始皇自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其明年,始皇复游海上,至琅邪,过恆山,从上党归。後三年,游碣石,考入海方士,从上郡归。後五年,始皇南至湘山,遂登会稽,并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不得,还至沙丘崩。”

秦始皇首次出巡山东,除祭祀尧帝、封泰山、禅梁父山,礼拜八神,还有一件其认为最重要的事。就是安排属下去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寻长生不老药。第二年再次来山东,也是落实一下三神山之奇药的寻找情况。看没有进展,时隔三年又到秦皇岛寻找,最后一次东巡扩大行程,拜舜帝、大禹,再次绕道山东也是为了长生不老之药。

第三次出巡时,为什么秦始皇会在博浪沙遇袭

史书曾记载张良刺杀秦始皇的故事: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第三次东巡,张良根据情报分析,秦始皇的巡游车队必将经过阳武县,于是,张良指挥大力士埋伏在秦始皇必经之地——阳武县的博浪沙。不多时,远远看到三十六辆车队由西边向博浪沙处行走过来,前面鸣锣开道,紧跟着是马队清场,黑色旌旗仪仗队走在最前面,车队两边,大小官员前呼后拥。见此情景,张良与大力士确定是秦始皇的车队到达。但所有车辇全为四驾,分不清哪一辆是秦始皇的座驾,只看到车队中间的那辆车最豪华。于是,张良指挥大力士向该车击去。120斤的大铁锤一下将乘车者击毙倒地。张良趁乱钻入芦苇丛中,逃离现场(力士是否逃生则没有任何记载)。然而,被大力士击中的只是副车,秦始皇因多次遇刺,早有预防准备,所有车辇全部四驾,时常换乘座驾,张良自然很难判断哪辆车是秦始皇的座驾。秦始皇幸免于难,但秦始皇对此事十分恼怒,下令全国缉捕刺客,但因无从查起,使张良得以“逍遥法外”,后来不了了之。

古博浪沙从此闻名遐迩。据专家考证,秦始皇第二次、第三次东巡,走的是去山东的东方驰道路线,该驰道西从咸阳过函谷关,到洛阳,转入阳城博浪沙(原阳县)过濮阳,经过鄄城(今鄄城县旧城镇附近)、济宁、直达峄山,到胶东,琅琊。

这个驰道途径颛顼陵、帝喾陵、尧帝陵、峄山、泰山、梁父山及八神所在之所。秦始皇第三次出巡,张良等人之所以选择在博浪沙设伏,是因为其探听到秦始皇要二次去胶东,一来祭拜三帝八神,再一个就是求不老神药,那么博浪沙就是其必经之地。“二十九年,始皇东游。至阳武博狼沙中,为盗所惊。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也折射出这里人烟稀少,适合暗杀设伏。虽然没有成功,但也给秦始皇不小的冲击。

秦朝时黄河在哪里?

去山东的东方驰道路线,是西从咸阳过函谷关,到洛阳,转入阳城博浪沙(原阳县)过濮阳,经过鄄城(今鄄城县旧城镇附近)、济宁、直达峄山,到胶东,琅琊。有的人肯定提出质疑,濮阳到鄄城之间不是有一条黄河吗?他们是如何通过的?要弄明白这个问题,还需了解一下黄河的变迁史。

据史料记载,黄河共有六次大改道。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第一次大改道,以后的近500余年一直很安稳的在河道行水。一直延续到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那一年黄河自瓠子决口。《史记》记载:“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决於瓠子,东南注钜野,通於淮、泗。於是天子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是时武安侯田蚡为丞相,其奉邑食鄃。鄃居河北,河决而南则鄃无水菑,邑收多。蚡言於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彊塞,塞之未必应天。”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於是天子久之不事复塞也。”过了23年,汉武帝才下决心封堵河道,“於是卒塞瓠子,筑宫其上,名曰宣房宫。而道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而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

汉武帝执政时期黄河决口,田蚡当时是丞相,他的封邑在鄃,故城在今山东省平原、夏津二县之间。鄃在黄河以北,决口在黄河河道南侧。因为没有淹没其庄稼,就建议汉武帝不要封堵黄河。可见此人用心险恶,就是其恶人恶言被司马迁记载下来,才为我们了解黄河古道留下宝贵的资料。因此可以推断黄河当时从濮阳北东流鄃地南入海。渡口主要是平原县的平津渡口,《史记》记载韩信领兵渡河及秦始皇从山东北行河北,都是在平津渡口横渡黄河。

《史记·汉高祖本纪》:“项梁尽召别将居薛。闻陈王定死,因立楚後怀王孙心为楚王,治盱台。项梁号武信君。居数月,北攻亢父,救东阿,破秦军。齐军归,楚独追北,使沛公、项羽别攻城阳,屠之。军濮阳之东,与秦军战,破之。

秦军复振,守濮阳,环水。楚军去而攻定陶,定陶未下。沛公与项羽西略地至雍丘之下,与秦军战,大破之,斩李由。还攻外黄,外黄未下。”

秦二世时期,刘邦起义,和项羽攻城阳,屠城后。率军进攻濮阳,在濮阳城东与秦军交战,秦军失败退守濮阳,秦军增援濮阳,加上濮阳护城河全是水,沛公、项羽就率军南下攻打定陶,没打下来,就去攻打杞县(雍丘)。胜利以后,又退回来攻打外黄县(民权西北)没打下来。

从刘邦大跨度行军分析,我们断定定陶到濮阳之间绝对没有黄河河道。因为黄河本身就是天然屏障,刘邦大军不可能来去自如。从司马迁《河渠说》记载的黄河、及考证的秦朝驰道都间接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可以断定在汉武帝以前的上千年里,黄河一直沿河北省区域流东入海,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繁荣昌盛。

顺便谈一下城阳城,本文提到的城阳城,后人多称为成阳城,《史记》记载楚汉相争的战争中,和城阳城相关的战疫记载不下十次,其中两次被屠城。但两千年的黄河水患,城市几经变迁,已很难弄清楚其古遗址的具体位置。从当时的战争烈度分析,城阳的战略位置很重要。当时的城阳城不但经济、文化发达,而且扼守交通咽喉,故推断其应该在咸阳通往山东地的驰道上。

近来有学者提出驰道过廪丘(今鄄城东北亿城寺附近),相信随着考古技术的发展,山东各地秦驰道的详细路径水落石出之时,会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饱受黄河水患的尧帝陵

“始皇拜尧陵,五谷十年丰”“高宗祭尧王,天下不缺粮”“谷林云日耀尧陵,风调雨顺天太平”等许多民间传说在千年古县——鄄城县流传,与尧帝、舜帝众多的民间传说相映成辉。尧帝陵和箕山、葵丘固堆、历山庙等历史遗存一起见证了古鄄城地的辉煌过去。

秦灵公主政秦国时,“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作为五帝之一颛顼后裔的秦始皇沿袭祖先古制,祭拜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禹帝,因此第二次、三次东巡,到内黄祭颛顼、帝喾二帝,到鄄城尧帝陵拜尧帝,于情于理都是说得通的。

至于唐太宗李世民,其认尧帝为祖先,推翻隋朝的战争中,没有机会来鄄城尧帝陵,就在临汾钦点一个尧帝衣冠冢祭祀,礼拜祭祀求其保佑战事顺利。

贞观5年,大臣李孝恭请李世民封禅,被拒绝,贞观6年大臣们再请李世民封禅,李世民还是假意推脱,但是大臣们已猜到李世民想去泰山封禅。因此大臣们提前安排,沿秦汉时期古道规划行军路线,其中就特意安排祭拜尧帝,在鄄城尧帝陵祭尧帝、历山拜舜帝。为了不让圣上鞍马劳顿,于是在历山东四里用沙土堆台,台上建行宫。现在的闫什口沙土庙就是为唐太宗李世民建的行宫所在地,后世为纪念唐太宗李世民,就在此修建庙宇。因为是用沙土建成的高台,后世又称为沙土庙。

巨野金山也是规划的封禅道路上的一个驿站,在巨野金山有一个秦王避暑洞,当地百姓相传是为唐太宗李世民封禅泰山途中的临时休息点,李世民在未称帝以前是秦王,秦王避暑洞就是为李世民东谒泰山而修。

后来,因为大臣魏征劝谏,考虑到当时被自己亲手杀死的哥哥、弟弟的部下被发配到山东,冒险东巡容易祸起萧墙,而没有成行。

公元665年十月唐高宗李治泰山封禅,完成了唐太宗李世民未完成的心愿。《唐纪·唐纪十七》记载,十月癸丑启程,十一月,戊子,上至濮阳,窦德玄骑从。上问:“濮阳谓之帝丘,何也?”德玄不能对。许敬宗自后跃马而前曰:“昔颛顼居此,故谓之帝丘。”上称善。敬宗退,谓人曰:“大臣不可以无学;吾见德玄不能对,心实羞之。”德玄闻之,曰:“人各有能有不能,吾不强对以所不知,此吾所能也。”李勣曰:“敬宗多闻,信美矣;德玄之言亦善也。”作为李姓皇帝,李治当然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谁,陵在哪里。如果来到尧帝陵,问尧帝功德,窦德玄答不上来,估计要挨板子。十一月底,唐高宗来到尧帝陵,祭拜尧帝。

据护陵人潘振起老师叙述,上个世纪中期,尧帝陵秦汉以来大批古石碑、古树等珍贵文物毁于一旦!仅剩明朝嘉靖年间祭祀碑、乾隆御赐的石牌坊、光绪年间墓铭碑。如此光景,让人泪目。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马宏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