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评论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吃喝  |  映像  |  周刊
首页>菏泽频道>内容详情

泥塑手工艺人侯乃聚:与“泥”同行 捏出20世纪50年代的乡村风土人情

2024-04-02 09:49:07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郭孝敬 刘燕

一块看似寻常的“泥巴”,在经过手工艺人侯乃聚的巧手捏制后,20世纪50年代的农村生活场景,被他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闲适,还是“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的质朴纯真,那儿时记忆中的乡村野趣便存了档。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感受和喜爱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菏泽市牡丹区何楼街道王庄村从2019年开始,每年在二月二日这天举办庙会,将本地特色民俗文化搬上舞台。自幼喜爱美术的侯乃聚也想为乡村文化建设出份力,看着家里收藏各种各样的民俗老物件,就想着不如把自己儿时所经历的都展现出来,让大家重拾最初的记忆。

当记者问道:“为什么是泥塑呢?”侯乃聚笑着说:“我是1957年人,小时候,根本没有什么玩具,天天就是与‘土’打交道,如果挖到了“胶泥”,朋友之间肯定互相争抢着玩,也是这种‘胶泥’给了我们这一代人无尽的快乐。”他又解释道:所谓胶泥就是一种细腻粘性极好的黄土,里面不含沙子,没有杂质,在手里揉来揉去,任意成型。泥塑的制作方法就是在黏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过一段时间阴干,涂上底粉,再施彩绘,这样一件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便诞生了。

制作方法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很难,一块普普通通的泥团到一件乡村田园微景观作品,最长用时三个月。“刚开始做的时候,两个窗棂还没一个拇指大,我做了两天,里面都是一些相同的微小部件,需要反反复复。”侯乃聚说,虽然做起来繁复,但整个创作过程对他来说是一种享受。

侯乃聚是一个极其怀旧的人,所有的泥塑作品全凭记忆和指尖的微妙直觉,如田野里割麦子,牛拉木犁,园子里的大红枣树等等,他的每一件泥塑作品都神形兼具,同时,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岁月所赋予的特殊记忆。

去年,侯乃聚的作品《麦收时节》《播种》入选2023年第三届“凤凰杯”山东农民书画精品展,受到众多看展人士的喜爱;并有人认为,看到他的作品,就好比翻开了一本回忆册,一时间恍惚,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而今的乡村,早已经没了曾经那种破旧的小土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经过合理布局,一座座小洋楼拔地而起,看着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侯乃聚说,“传统村落是历史形成的,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美学价值,我希望可以用泥塑作品描绘乡土风情,传承乡土文化。”

简介:

侯乃聚,男,1957年生。山东省农民美术研究会会员,菏泽市老年书画协会王庄分会副会长,牡丹区老年书画协会会员,书画剪纸合作社副社长,民间剪纸研究院副院长,紫兰艺术馆馆长。自幼酷爱美术,师从著名画家宋希敏老师,专攻山水画、蛋壳画、泥塑。个人作品曾多次参加省、市、区级书法协会组织的书画展览,获得好评。

作品:

《50年代农家小院》

青砖灰瓦土坯墙,石头铺就窄窄巷道,地上长满杂草与绿苔,爷爷扛着刚打满的水走向回家的路,小小的木格窗棂似乎还映出昔日的微弱灯火。

《春耕》

忽然一夜之间,清香飘散,梅花绽放,美好的春天开始。兄弟俩早早起床,挥洒在田间地头,开始了一年的劳作。

《播种》

一人牵着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播种,同时进行覆盖和镇压,演奏着希望在田野的序曲。

《麦收时节》

麦子熟了,农民们拿起镰刀,顶着炎炎烈日,挥动手中的镰刀,将一穗穗金黄的麦穗收割,装在拉车上,农民们满是汗水的脸上增加了笑意和满足。

​《农家生活》

传统节日二月二,围粮仓。院子里从小到大 ,围成数个圆圈,在中间挖一个小坑,里边放上小米、豆子,高粱等粮食,象征是粮囤。画上梯子,象征囤高粱满,期盼过上富足的生活。在这天一家人一大早开始忙活起来,父女磨面,母亲筛面,画面延续一家人记忆中的那份难以割舍的生活情节。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马宏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