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菏泽频道>内容详情

菏泽黄河滩,为什么行?

2021-09-08 15:41:39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在菏泽市东明县菜园集镇鲲鹏社区,北王庄村党支部书记姚松行(右)走访搬进村台新家的群众,了解群众需求。

“我们社区建得好,学校、卫生室、水电暖都有,我们都感觉从村民变成了市民。”9月1日,东明县菜园集镇鲲鹏社区1号村台村民陈学美刚刚报名加入了社区舞蹈队。

落实迁建工作跑坏八双鞋的东明县焦园乡武装部部长郑强胜说,看到黄河滩区群众过上好日子,再跑坏八双鞋也是值得的。

立下愚公志,敢啃硬骨头。2021年5月底,随着东明县最后一批12个滩区村4843户村民选房到户,至此,菏泽市黄河滩区28个村台社区已全部分房到户。在这场志在破解世纪难题的“大迁建”中,党员干部扛牢责任,勇于担当,不舍昼夜战滩区,用实干苦干让滩区群众告别“水窝子”住上新房子。

乡镇干部“引荐”,家门口上班

8月27日早6时,东明县长兴集乡10号村台村民王荣花吃完早饭,便出了门。10分钟后,她来到距村台不远的果蔬大棚基地,除草松土、扶秧搭架……“一天能挣60元。”

“俺家5月份就搬到村台上了,但新家距离农田远,干脆流转了出去。”王荣花说,后来在乡镇干部的“引荐”下,她来到了果蔬大棚基地上班。在这里,像王荣花一样的滩区村民有数十人,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我们考虑到滩区群众从原来老村搬到村台,肯定会出现异地搬迁后生产地距生活地远的问题,于是经过多方协调,根据村民意愿,就近安排就业。”长兴集乡10号村台乡级指挥长郝成锐说,像王荣花这样将土地流转出去,再加上在这里打工,一年会有两份收入,生活也会更有奔头。

在东明县沙窝镇马集社区的条编工艺加工点,记者看到一根根藤条在村民周凤姣巧手中上下翻飞,不一会儿就成了一件漂亮的小花篮,周凤姣说:“搬了新社区,家门口就能赚钱,可方便了。”

“搬出了‘穷窝窝’,还得给百姓致富的‘金手指’。”沙窝镇党委书记邢鹏英和镇上的干部,帮着村里规划产业发展:马集社区条编工艺点用工100人左右,尚庄社区条编工艺点用工130多人,尚庄社区正在洽谈引进一家服装加工厂,开业后预计吸纳家庭妇女180多人……“所有从业人员都是社区人员。”邢鹏英说。

“我们打算保留部分滩区内的房台老宅,打造一批具有黄河特色的民居民俗、黄河滩区体验区等,将其以一种黄河文化的形式传承下去。”郝成锐说,在未来发展规划中,24个村台将有效串联起东明国家级黄河湿地公园、高村黄河文化苑等旅游资源,打造蕴含黄河文化、彰显黄河滩区生态优势、独具东明县文化底蕴的精品旅游线路。

“以心换心,最见真情”

如今的东明县长兴集乡10号村台,家家户户“小别墅”,社区服务配套齐全。可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大工地。

受疫情、降水沉降、地基处理等影响,2020年5月8日,10号村台才陆续施工,是东明县开工最晚的。

“10号村台不仅开工晚,而且占地面积大,需要安置2个行政村11个自然村,1964户7844人,是回迁村民最多的。”东明县副县长、长兴集乡10号村台县级指挥长李明轩说。

“一开始,县乡干部想去做工作,却进不了村民的门。”李明轩说,为了打开局面,先由村干部对老支书、家族长以及群众亲戚等做思想工作,将心比心,用诚意打动群众,不让群众有任何后顾之忧。

“以心换心,最见真情。群众从心里认同搬迁。仅两个月,就实现了和谐搬迁。”李明轩说。

邢鹏英负责的马集行政村是东明县唯一一个在黄河西岸、实施跨河、跨乡镇搬迁的村,涉及7个自然村。“为了制订搬迁安置方案,邢书记常常加班至凌晨,而且事无巨细,把老百姓生活的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了。谁心里装着百姓,百姓心里就装着谁。”马集村党支部书记马会文说,方案出来后,村民3天就签完了协议,一周就搬完了。

马集外迁社区开工时正值寒冬腊月,村民看到指挥部人员寒风中彻夜守在工地上,便从家里拉来柴火取暖。“为了这么好的老百姓,再累再苦也值了。”回忆起来,马集外迁社区县级指挥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东燕仍不禁动容。

去年冬天,为了保证东明县长兴集乡2号村台工程进展顺利,县级指挥长、东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辛继梅和其他指挥部人员吃住都在工地上。村台距离黄河河道7.5公里,村台抽沙淤填全靠铺设的5条抽沙管道持续运转。“为确保抽沙淤填进度,我们采取了‘人盯管道’的法子,每天都要巡查一遍。一次赶上数九寒天,正下着雪,滩区里吹来的风冰冷刺骨,即便我穿了两层棉衣,仍禁不住打哆嗦。”辛继梅说,指挥部的干部们守着冰冷的管道,打动了老百姓的心。 

定计划、抓进度、卡节点、促工期……辛继梅她们经受住了一个又一个的挑战,“如今看到村台便利的配套设施,以及滩区群众热情洋溢的笑脸,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搬进新村台,谋划新生活

现在每天早上不到6时,东明县菜园集镇北王庄村党支部书记姚松行的身影,都会出现在白墙灰瓦映衬的村道间,晨跑中,他时不时望向两侧的“犄角旮旯”。一旦发现施工不到位的地方,他便掏出手机拍下照片。

“村台建设是个大工程,总有遗漏的‘边边角角’,我把它们拍下来发给村台上的施工队及时修补。”姚松行说。

“滩区迁建,我们村‘两委’班子是最先冲上去的。”姚松行说,那段时间,为了能争取村民下地干活前的空当,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走街串巷,挨家挨户讲政策、谈搬迁、解难题,一遍又一遍。

这段时间,姚松行感觉工作好做了,村民们的变化挺大,原来在村里家家各忙各的,想组织起来做点事挺难,搬进新村台后,干部带头说干点啥一呼百应。

滩区迁建只是迈向新生活的第一步。姚松行盘算着,待老村全部拆迁复垦后,他们准备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来源:大众日报)​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马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