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菏泽频道>内容详情

俺爹俺娘!在鲁西南乡村,给我的灵魂“刺字”!

2022-01-08 14:41:04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无数个夜晚匆匆而来,又匆匆而逝。

咀嚼着这些时光品味生活时,我的泪便来了。让我落泪的是两个刻骨铭心夜晚,父亲和母亲把“贫穷和骨气、艰苦和不屈”烙在了我的灵魂深处-------父亲于2020年5月13日凌晨突发脑溢血离世,享年75岁。母亲今年76岁。​

1982年冬天的一个夜晚,为了5块钱的学费,我去了父亲的单位,那时父亲在一家工厂做临时工。吃过晚饭,父亲说:“今晚我加班,做完作业,就睡吧!”一觉醒来,已是凌晨2点一刻。望着身边空着的被窝,我的心头涌上一丝不安。父亲该回来了,以往都是午夜都下班的。我草草得穿了衣服,拉开门,去找父亲。外面的夜漆黑,冰冷,我觉出了几分恐惧。走不多远,一股臭乎乎的味道直刺鼻孔,同时传来了“叭嗒”“叭嗒”的声音。近了,才发现一个人正在不停的挥动着什么,口里大声地喘着粗气。“谁?”那人停下来。父亲!父亲的声音!“爹,你在干啥?”“你咋起来了?孩子,你的学费有了!”看不见父亲的神色,但他的声音是欣慰的,兴奋地。“瞧,爹下了夜班,又包了清理这一段下水道的活,一米一毛钱,现在足有70米了------”我的头一下子大了:漆黑的夜晚,臭烘烘的下水道,辛劳的父亲,5块钱的学费----我“扑通”跪了下去,抱住父亲的腿放声大哭:“爹,回吧!我会好好上学的,我会好好上学的----”父亲拉起我,我分明地感到父亲的手在颤抖。

那一夜,12岁的我和父亲一道品尝了“贫苦”的滋味;那一晚,一种说不出的东西,激荡着奔涌着闯进了心房,再也赶不走。20年后,我才知道,那种东西有个名字,叫骨气。

  1983年初春,一个星期天的晚上。天不作美,哗哗地下起雨来。母亲望着天,不断地叹气,我知道母亲在担心我明天一早如何赶到30里外的学校去上课。“娘,别担心,两点叫醒我就行了。”我决定步行,那所学校也是父亲的母校,父亲就是靠着一双脚完成初中学业的。凌晨2点,母亲叫醒我,外面雨还在下。背上书包,提起一兜馍馍,我走进茫茫的夜色里,走进一片清凉的雨中。背后传来母亲的哽咽:“孩子,小心点!”我不敢回头,但我知道,身后低矮的小土房内那盏昏黄的煤油灯光里,站着我的母亲,她在揪心地望着自己13岁的儿子消失在茫茫的夜雨中。那是我第一次夜行。没走多远,便汗流浃背了,深一脚,浅一脚,我挣扎在泥泞里,一步一步,朝着30里外的学校赶去,夜,静的出奇,只有沙沙的雨声和我吱哇吱哇的脚步声。“一定要在预备之前赶到!”“一定要在预备之前赶到!”我咬着牙一遍遍地叮嘱自己。“永不迟到”,那是我对老师的承诺,也是对自己的承诺。我不敢违背,也不愿违背。书包和馍馍压痛左肩,换在右肩,右肩痛了,换在左肩。汗水和雨水混在一起,流进眼里,流进口里。晨光曦微时,我站在学校大门口,大门还没开。我大口地呼吸了一下,我惊讶了,我感动了——我被自己的第一次夜行深深地感动了:自己征服了无边的黑暗,茫茫的雨夜,30里的泥泞----当我回过头来,想看看自己身后的脚印时,我却看到了身后不远处,站着一个女人,居然是母亲,一身泥泞的母亲!母亲竟悄悄地跟了我30里,30里的夜路啊!我冲过去,抓住母亲的手,“娘-----”“娘不放心你,娘回了,你去上课吧。”

母亲蓦地扭转身,踏上了回家的路。望着渐渐远去的母亲,我潸然泪下。这一夜,给了母亲极大安慰,多年以后,母亲对我说:“孩子,那一次,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你的坚强,尽管日子过的清苦,但好学又好强的你真的给家里带来了希望。”

两个不寻常的夜晚,表述着一样深沉的父爱和母爱。我觉得,无论夜之黑暗多么庞大,只要有父爱和母爱同行,子女的天空就会有一轮温馨的月儿。

作者:王振中​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马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