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李冬访 通讯员 赵忠宇
“面团到我手里,就得让它‘活’起来。”近日,在菏泽鲁西新区马岭岗镇穆李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曹州面人”代表性传承人陈素景的家中,只见她指尖翻飞,一团普通的面块很快在她手中化作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从1986年嫁入面塑世家,打破“传男不传女”的陈规学习手艺,到如今成为桃李满天下的非遗守护者,这位1963年出生的手艺人,已与面塑相伴40载,用匠心书写着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故事。

半路“出家” 打破陈规承技艺
穆李村是曹州李派面塑的发源地,这门技艺在国内外享有“文武二李”的美誉。陈素景与面塑的缘分始于1986年。那一年,她嫁入李派面塑世家,成为民间工艺美术家李芳清的儿媳。
嫁入李家后,陈素景上敬公婆、下和姐妹,以勤恳与真诚赢得了全家认可。李芳清看中她的聪慧与踏实,毅然打破陈规,决定亲自传授技艺。她悟性颇高,很快掌握了面塑的核心技法,从捏制简单的花朵到塑造复杂的人物,技艺日渐娴熟。
凭借对这门技艺的执着,陈素景的面塑之路不断进阶:2009年,她成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曹州面人”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更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让李派面塑的荣光在她手中延续。

指尖生花 方寸面团藏乾坤
“以前做面团,得提前一天准备,用白面混合糯米粉,加甘油、蜂蜜,温水和面,饧半小时再蒸半小时,出锅后还要揉入颜料、加防腐剂。现在技术进步了,有现成的面团可用,省了不少事。”陈素景拿起一块肤色面团,向记者介绍制作面塑的工具:竹签作骨架,梳子压出衣纹条纹,剪刀剪出精巧发饰,塑刀则负责切、按、挑、扎。一套工具虽简单,却能让人物“活”起来。
捏制人物有讲究,“站着七个头高、坐着五个头高、蹲着三个头高,比例不能错。”陈素景边说边演示。只见她先在竹签上端捏出头型,用塑刀压出眼窝,再用尖端挑出鼻子定出面部中央,随后嵌入黑白眼珠,最后勾勒出嘴巴。不过几分钟,人物面部便棱角分明、神态灵动。再经过搓、团、捻、擀、剪等多道工序,一个手持金箍棒、威风凛凛的孙悟空形象便完整呈现。
“初学者得先练基本功,从做花朵开始。”陈素景随手取过彩色面团,先捏出小巧的花心,再用手轻轻往外捻出花瓣,“花瓣要由小到大,最后用拨子调整形状。”片刻间,几片花瓣组合成花,加上绿叶与花茎,一朵栩栩如生的康乃馨便完成了。“步骤看着简单,细节里全是功夫,得沉下心来练。”陈素景说。
多年来,陈素景的作品屡屡获奖:《白蛇传》《钟馗嫁妹》《三打白骨精》等传统题材作品,《红色娘子军》《新疆丰收舞》《农村三姐妹》等现实题材作品,以及一组组《红楼梦》人物,先后斩获国家、省、市、区级金银铜奖。部分作品还被菏泽市档案馆、方志馆、国花馆及山东艺术学院等单位收藏,成为曹州面塑的“活名片”。

坚守传承 让非遗走向更远
如今,陈素景的儿子儿媳想接她去西安安享生活,却被她婉拒。“老一辈把手艺传下来了,我一走,根就断了,手艺不能在我这儿断了。”陈素景说。
对于想学习面塑的爱好者,陈素景总会悉心指导。如今,她的学生已不计其数,“只要有人来学,我就毫无保留地教,不能让老手艺断了代。”陈素景说。如今,她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有退休老人,也有刚毕业的青年,还有正在上学的学生。更有学生将曹州面塑带出国门,让这门中国传统技艺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与面团为伴,看着它们在指尖‘生花’,我这辈子值了。”40载坚守,陈素景用匠心守护着曹州面塑的传承,也努力让这门技艺“活”在当下。她坚信,在更多人的关注与参与下,曹州面塑这门古老技艺,定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大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