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东鹏 通讯员 朱昆鹏
清晨,菏泽单县张集镇马桥村,70岁的何书金佝偻着腰,一遍遍擦拭着湖西专署旧址的木门。晨曦洒落院内,铺开一片光辉。这已是老人守护旧址的第四个年头,每天清晨,他都会准时前来,细心打扫。他告诉记者:“自2022年镇政府重新修缮旧址后,我就一直守着这里。这些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村子的骄傲。”
这座旧址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院内,一处处修复的建筑、一个个还原的场景,无声诉说着抗战岁月的故事。不一会儿,两位参观者到来。“姨,这是谁?”李贞乾雕像前,传来女童稚嫩的声音。“这是湖西人民的好专员李贞乾,他为了保家卫国,和敌人英勇战斗,不幸壮烈牺牲。”回答她的是身旁的姨妈吴玉兰。
见到参观者,何书金立即停下手头工作,弯下腰,耐心地给女童讲起雕像背后的往事。随后,他一边讲解,一边引领两人参观了马厩、思源井、机关旧址、马桥战斗雕像等复原场景。女童听得入迷,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敬仰。吴玉兰重拾童年记忆,也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段峥嵘岁月。
“要让孩子明白,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来这里参观,比游山玩水更有意义。”吴玉兰告诉记者,她是附近朱楼村人,现居住在单县县城,从小就是听着老一辈讲的抗战故事长大的。
抗战时期,马桥村曾是湖西专署机关所在地,作为冀鲁豫边区重要的抗日指挥枢纽,下辖单县、金乡、丰县等12个抗日县政府。1940年8月,李贞乾被选为湖西专署专员。他以身作则,带头穿破衣、吃粗饭,积极教育部队“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率领全区军民渡过重重难关,使当地抗战形势逐步好转,深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1942年,李贞乾在马桥战斗中壮烈牺牲。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近年来,张集镇将马桥湖西专署旧址作为红色革命教育的“主阵地”,通过“保护+活化”让历史场景“活”起来。
“镇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对旧址实施保护性修缮,修复历史文物、还原办公场景,整理出李贞乾专员等革命先烈在湖西地区领导抗日斗争的史料30余件、实物展品20余件,并增设‘湖西抗战历史长廊’,系统展示当地军民浴血奋战的历史脉络。”张集镇宣传委员曹洪远介绍。
走进张集镇黄堆革命烈士陵园,松柏苍翠,静谧庄严。阳光穿过树叶,斑驳的光洒落在86座烈士墓碑上。每逢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重要时节,这里总会迎来众多缅怀先烈的群众。这座烈士陵园始建于1945年,是当地军民为纪念抗日先烈的丰功伟绩而修建。80年光阴荏苒,陵园历经4次修缮,如今已成为张集镇及周边乡镇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教育基地。
近年来,张集镇通过对两处红色资源的深度挖掘,常态化开展红色革命教育,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我们与镇内中小学合作打造‘红色研学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并开展‘我为先烈写封信’‘红色故事演讲’等系列活动。同时,邀请青岛大学等高校的志愿者参与史料整理和讲解工作,以青年视角解读历史,让红色故事更贴近年轻群体。”曹洪远表示,红色教育不仅让年轻一代深入地了解抗战历史,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曹洪远说,未来将继续深入挖掘和保护好红色资源,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新时代的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张集镇,战火淬炼的坚韧,正转化为新时代善治的强大力量。
张集镇群众满意度连续8年位居全县第一,这份成绩的背后,是对“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理念的始终坚守。该镇在全镇25个村分别成立了5支村级社会治理队伍,形成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治理新格局。同时,镇村两级积极搭建集体经济发展平台,各村依托资源禀赋,发展香菇、红小玉西瓜、维纳斯黄金苹果、油用向日葵等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推动“产治联动”双向赋能。
在张集镇,血与火中淬炼的精神,正不断转化为振兴动能。
作为传统农业大镇,张集镇曾长期面临经济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单一的困境。近年来,镇党委政府锚定经济强镇目标,不甘落后、奋起直追,通过科学规划、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规划出南部开发区、北部农业园区和中心区域的“一南一北一中心”产业布局,构建起多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目前,全镇规上工业总产值已达30亿元,实现了从“产业薄弱”到“多点支撑”的跨越式发展。
走出烈士陵园,阳光依然明媚。张集镇的大街小巷上,处处洋溢着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这片曾被鲜血浸染的土地,正以跨越时空的壮美,诠释着抗战精神的永恒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