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葛红岩 刘燕
近年来,东明县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改善环境质量目标,不断健全完善环保监管机制,创新实施“电监管”“全封闭改造”“一企一管”三种微治理模式,全力破解环保监管“盲点”“痛点”“堵点”,有效推动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经验做法被《中国环境报》刊发推广。
念好控污“紧箍咒”。一是完善网络监管“堵漏洞”。对于规上企业,可通过健全完善的在线监测平台,实时监测、及时掌握污染物排放状况,并能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理异常状况。但数量众多、分布散乱的中小微企业始终是监管难啃的“硬骨头”,为破解这一难题,该县加强与高校、企业合作,创新探索环保“电监管”模式,共同研发环保“电监管”系统,对中小微企业的生产设施、环保设施安装用电采集设备,利用传感技术实时收集用电数据,实施24小时全过程监控,有效破解了中小微企业环保监管难题,实现了企业环保在线监测全覆盖。二是抓实事中监管“补短板”。“电监管”系统可智能分析企业环保设备运行情况,并将异常数据传送至监管人员设备终端,实行精准靶向“点穴式”执法,环保事中监管能力得到了质的提高,有效保障了环境监察执法成效。今年以来,该县环保问题举报量同比下降40%。三是压实主体责任“强弱项”。为解决企业漠视、弱化环保主体责任,视环保工作为负担的问题,该县制定出台“电监管”设备安装奖补办法,按照“企业自愿、政府奖补”的原则,对在规定时间内自愿安装“电监管”系统的企业给予奖励补助,倒逼企业增强环保主体责任意识。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奖补资金206.5万元,438家中小微企业安装了“电监管”系统,覆盖率达90%。
用好除污“净化器”。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工业企业扬尘超排、噪音扰民等突出问题,在全市率先开展工业企业全封闭改造行动,压减企业排尘量及噪音指数,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一是强化激励机制。制定出台《东明县工业企业绿色生产施工管理规程》《东明县工业企业封闭改造规范及奖惩办法》等文件,逐一明确企业污染排放、改造标准、完成时限和奖惩要求,确保企业封闭改造有据、有力、有序。二是严把改造关口。制定出台《东明县工业企业减尘降噪暨封闭改造验收规范》,抽调行政执法、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部门骨干力量,赶赴企业督促指导封闭改造工作,严把质量关,坚决摒弃“改前改后一个样”。截至目前,已有50家重点排尘制噪企业完成改造,3家正在改造,7家被强制关停。三是创新管控手段。加快推进信息化、数字化在线环保监控设备投用,60家涉及企业已全部安装智能化扬尘、噪音监控设备,实现了对企业园区除尘降噪设备运行及周边颗粒物、噪音分贝数的实时监测。加大日常检查力度,今年以来,已通过监控系统累计循环检查2000余次,督促企业整改扬尘、噪音问题300余次,企业排尘量、噪音指数同比分别降低80%、50%。
把好治污“总阀门”。为妥善解决石化产业园区和工程塑料产业园区排放污水毒性强、难降解且对集中处理系统冲击大等难题,该县创新实施“一企一管”污水管网工程,累计投资8300余万元,建设了涉及36家企业、12.4公里的压力污水管道,通过控制企业废水排放量和污染物浓度,压紧压实企业污染防治主体责任,确保园区工业污水得到及时、有效处理。一是“建管结合”保成效。搭建园区“一企一管”污水监测平台,实行“污水厂+管网+门户”协同治理,实时监控企业超标排污情况,避免因个别企业超排影响污水厂正常处理工作,实现了从点源达标入管、集中收集处理、标准排放的全流程闭环管控。今年以来,两园区污水处理总量达21500m³/天,均符合国家I级A排放标准,为全年保持稳定达标夯实基础。二是“服务前移”降成本。实施全要素环境管理服务前移,从源头上将企业治污设备建设、技术升级、环境综合治理纳入有偿服务范围,根据企业排水量、水质等情况,制定“一企一策”差异化管理标准和计价收费动态调整标准,形成园区绿色发展价格机制,推动企业优化生产工艺,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处理能力。三是“协同管理”提质效。创新建立政府、涉水企业、第三方服务机构规范运作、多方协同的约束机制,采取“固定监测+移动监测、线上预警+线下排查”的监管模式,形成了完整的执法证据链,实现了污染责任的快速溯源,做到管理职责共担、治理成果共享。根据在线监测数据及污水处理报告,定期对排污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倒逼企业提升治污主动性,提高水质排放标准。截至目前,两园区企业已投资6400万元完成环保设备更新,计划投资11亿元的东明石化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已完成规划设计,建成后可实现日处理污水6万吨,切实提高了污水处理能力,有效助力污水稳定达标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