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葛红岩 通讯员 程文福 王根亭
李八老行政村地处牡丹区西南边境,大黄集镇的西北角,远离城镇和交通要道,历来是行政管辖的边梢地带,以偏僻落后著称。但它地广人多,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周边几十里范围内是小有名气的大村庄。
李八老全域面积7平方公里,约占大黄集镇总面积的七分之一。良田面积约8500亩。村庄北面是一条东西走向自然形成的大沙河,号称800亩河滩,现在两岸大都开发成了良田,中间留一条小河,主要起排涝作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挖的西大沟和南地路沟,包围了村庄的南、北、西三面。正是有了这些沟渠的存在,使得李八老的排灌条件比较优越。最近二十年来,由于黄河来水逐年减少,抗旱浇地不得不依靠机井,全村现约有机井200余眼,并且正在逐年增加。即便黄河不来水,也照样能抗旱浇地,保证农业丰产丰收。我们这一带属于黄河冲积平原,多为沙碱薄地,土质贫瘠。但由于多年来使用黄河水浇灌,再加上机耕机播,秸秆还田等因素的影响,土地耕作层也发生了变化,沙土地变成了半沙半淤的壤土地,适宜种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蔬菜等多种作物。相对而言,因人均耕地面积较大,所以村民大都以种田为主,农闲时外出打工挣钱,大多数农户都能维持菏泽地区中等偏下的生活水平。
李八老建村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甚至更久远。人们在开挖坑塘时,在三、四米深处经常发现房屋的地基、砖瓦、梁檩及生产、生活用的各种器具,这说明在大明王朝之前,这里就有人居住。后来,经过洪水泛滥、泥土淤积和连年战乱,居民逐渐消失。据考证,我们现在的祖先,大部分是在明朝洪武年间及以后逐步移民而来。上世纪五十年代前的李八老,自东至西依次为张海、王庄、李八老、孙刘庄,前方还有范庄和兴刘庄,共计六个自然村组成,村与村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现在随着人口的增加,院落的增多,村庄的面积较六十年前扩大了两倍,六个自然村已混为一体,没有明显的界限了。整个行政村呈东北、西南走向,东西绵延三里多长,有大小院落1400多进,现有人口5100多人,占大黄集镇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超大行政村。
李八老还是一个多姓氏的村庄,姓氏最多时达三十余姓。即便是一个姓氏,如张、王、李、赵、刘等,也不是来自同一地同一个家族。如果按家族分,多达五十余个,但有史以来都能和睦相处,平静祥和的生活在一起,没发生过大的家族矛盾和冲突,这也彰显了李八老村民的淳朴、厚道和善良。至于李八老村庄名字的由来,是有八位姓李的老头建村所得,这种说法只是传说,无从考证。
李八老行政村六个自然村中,最大最古老最有名气的是李八老自然村,所以,李八老甚至邻近的小村的群众,外出都说是李八老村人。李八老自然村坐落在中心位置。从前,村庄周围有人工打造的寨墙,高约一丈五尺。寨墙外是筑寨取土挖的大沟,俗称寨海子,它围绕寨墙一周,一年四季基本不断水。东西南北顺大街各有寨门一座,门外大沟上设有吊桥,晚上拉起吊桥,防止坏人生人进入,保护村庄安全。另外,四门还有四庙、四钟、四庙会。东门奶奶庙,古历三月十八庙会;西门关爷庙,五月十三庙会;南门伽兰爷庙,六月初六庙会,后来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改到北门外、南门外另起了腊月十六、二十六两个年会;北门玉帝庙,四月初一庙会。庙会时聚集四邻八乡群众,磕头敬香,打拳头艺,叫买叫卖,好不热闹。四门各有生铁铸造的大钟一口,大钟呈喇叭形,口径一米左右,高五尺有余,重约几百斤。每逢节庆庙会,有专人定时撞钟,祈福求平安,声音沉闷而又洪亮,能传几里地远。这当中,庙宇建筑最雄伟,保留时间最长的是北门玉帝庙,俗称北大庙。庙院占地八亩,独门独院,坐北朝南,正对大街。大厅雕梁画柱,琉璃瓦透花大脊,高大气派,内有青铜铸造的玉帝爷坐像一尊,高五尺,重八百斤,神态威武雄壮,庄重严肃,若保留下来,堪称珍贵文物。相传,东门奶奶庙也工艺精湛,建筑宏伟,很是富丽堂皇,可惜百年前已遭毁坏,这些随着时间的推移,时局的变化已荡然无存。好歹现在还都有印记,那就是群众自发在原处修建的小型祭典场所,也算是缩小版的庙宇吧。
李八老还有几处远近闻名的文化遗址,一处是张海东地的墓地石刻,俗称石马石人。据记载,明朝中期刘姓一人官至山西按察司副使,他为官清廉,被诬告错杀,后平反昭雪。官家为其重修墓冢,并打造石刻一宗,以恢复其名誉,颂扬其功德。墓前立有朱砂碑(暗红色大理石碑)一通,碑前放有石香炉,石供案,再往前是径直向南的神道,神道两旁成双成对,相隔二十米左右对称排列,依次为石狮、石人、石羊、石马、石怪兽(可能是石虎或者独角兽之类)。一对座狮携足蹬球,威风凛凛;两尊石人文东武西,庄严肃穆;一双绵羊昂首盘卧,憨态可掬;两匹骏马鞍马坠蹬,奋蹄向前;两只神兽奇异乖巧,栩栩如生。另外在东边,他的祖坟前,还有刘氏家族纪念碑一通,它简单记录了刘氏几代人的人物生平;六棱柱华表一对,高一丈五尺,上面刻有鸟兽花纹;华表前方还有三根石条方柱搭建的门楼,每个石条长一丈有余,重约一千五百斤,看上去也很壮观。统观整个石雕群,错落有致,稳重大方,气势恢宏。据资料考证,石象生能达到五对之多,必须是三品或者四品以上官员(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全国遗留墓地石刻甚多,比李八老一处高大的很少见。就算是皇家陵墓,有这么壮观的石刻也很稀有。现在若还存在,足能达到省级文物标准。可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统统砸毁,就连墓穴,也在前些年被盗墓贼挖掘。现在就只剩下了一通孤零零的石碑了。
另外一处遭毁坏最晚的大型建筑群是天主教堂。它是周边几十里范围内独有的天主教堂。教堂坐落在南门里东寨墙旁,占地约六亩,建有连体正房九间,在它的东边还有四间比较高大的正房,俗称东楼,一律青砖青瓦,黑漆大门,高门坎透花窗,八砖镇顶,白灰泥墙,很显大气亮堂。另外还配有两间伙房,两间杂物用房,大门楼朝西。整个设计中式风格,古朴典雅。它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德国传教士集资筹建。前期招收天主教徒,星期天跪礼拜,念经文;战乱时群众躲进里边来避难;后来也开办过诊所,收留过孤儿,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改成了学校,同时也是一处理想的公共活动场所。而从一九六七年开始,学校迁出,所有的建筑逐步拆除,土地也分成了宅基地,建起了民房,天主教堂遗址就销声匿迹了。
李八老还有一处现代设施,那就是立在东门外公共用地上的无名烈士纪念碑。它可以称为李八老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据年长者回忆,大约在一九四零年左右,八路军和日本鬼子在李八老打了一次遭遇战,当时牺牲了几名八路军战士,群众把他们埋到了东门外庙地的东南角,这几位八路军战士连姓名和家乡住址都没有留下。解放后,李八老学校的师生每年清明节都到这里添坟扫墓,祭奠无名烈士。二零一八年,镇政府和村委会在这里立起了无名烈士纪念碑,并召开千人大会进行悼念,以缅怀烈士,唤醒后人,继往开来。
李八老的集市贸易,文化娱乐、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也历史悠久,亮点频频。
计划经济年代,供销合作社是商品交换的主要渠道,而大黄集供销合作社在全镇共设有三个固定点,李八老就是其中之一,位置在大隅首东南隅,共开设有日用百货、生产生活、农副产品收购三个门市,老百姓所需的大部分生产生活资料都得到供销社去买,紧缺物资凭票供应,还必须有供销社经营;而自产的棉麻、皮毛、蚕茧等农副产品也必须到供销社收购站去卖。那时候,老百姓离不开供销社,供销社也尽心尽力为老百姓服务,供销社就是那个年代最热门、最朝阳的部门。
作为商品交换的另一个渠道,李八老的“露水集”也有着它百年的辉煌历史。所谓“露水集”,就是利用早晨的短暂时间进行集市贸易。它的特点是时间短,不耽误一天的工作日程安排。每逢农历的单日早晨,人们早早的来到集上进行蔬菜、肉蛋、粮食、柴草等小宗商品的交易。当时的通讯、交通都很落后,附近村庄的群众习惯步行到这里赶集,虽不是货物齐全,但关键时候也能应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特别是每逢节日年关,也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生意还是蛮红火的。不过现在已被农历的逢五、逢十的集会所替代,露水集也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
李八老庄大人多,喜欢民间艺术、热爱文娱活动的人也不少。历史上有很多民间娱乐团体,还是挺有名气的。冬闲时节,特别是春节前后,舞狮队(俗称玩麒麟)就开始训练表演,大家聚集在天主教堂大院内,灯笼火把,一片通明,锣鼓喧天,吼声阵阵,特别是到表演精彩环节,大家群情激昂,拍手叫绝。高跷队(俗称踩拐子)也很吸引人,高跷有高腿、低腿、独腿之分,表演者乔装打扮,粉墨登场,什么金钩钓鲤鱼、猪八戒娶媳妇、大劈腿、独脚蹦,逗得人们捧腹大笑。还有每年的正月初六以后,在大街上搭起的软秋千,很有技术含量,其方法是,在大街两旁对称摞起两个打场用的大石磙,把门字型秋千框架的两个立柱分别插在石磙窑里,顶端两头分别用长绳朝三个方向拉向地面,固定在合适的位置。这种秋千高大美观,弹性极好,荡起来悠悠自在,飘飘欲仙,是一种健身壮胆,带有刺激性的游戏,很受青少年的喜爱。此外,还有抡大花、挂彩灯、摸瞎搕钱等有趣的活动。从入腊月到出正月,整个村庄都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真可谓年味十足。李八老还组织过琴书队、四平调等民间剧团,经常在本村或十里八乡的外村演出,大大活跃了农村的文化生活。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好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不下来,慢慢的消失了。
基础教育是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李八老的小学教育起步不算太晚,早在建国前就有私塾和读书识字班。解放后,在天主教堂设立了公办小学,叫李八老中心小学,国家委派教师,第一任校长是皇甫忠。一九五五年前开设四个初级小学班,每班有学生二、三十人,很少有女生。一九五五年开始增设高级小学班,学校达到了六个班的规模。生源除李八老之外,还辐射到了孙化屯、刘佰台、沙李、聂庄、孙赵寨等村庄,教师七至八人,在校学生达二百余人。这是继安陵、杨湖之后,在大黄集范围内开设的第三处完全小学。一九六八年后,农村教育膨胀式发展,学校又增设了初中班,鼎盛时期达到十三个班的规模,教职工三十余人,在校学生六百多名。上世纪九十年代,教育结构开始逐步调整,撤销了初中班;本世纪初又进行了合校并点,李八老学校仍是全镇六个定点小学之一。但随着人们对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学生入学也不受地域的限制,所以生源部分外流,在校学生人数有所减少。
学校的办学条件(即硬件设施),也随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变化。一九六七年以前,学校校址一直在天主教堂,二十年面貌基本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一九六六年开始逐步搬迁到南门外,计划占地二十四亩,几十年中,拆了建,建了拆。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国家和集体都拿不出钱,始终是黑屋子,土台子,破烂样子始终没有改观,更不用说其他配套设施了。最近十几年,由于国家加大了对于教育的投入力度,一座座坚固耐用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其他硬件设施,如大门、厕所、桌凳、仪器室、音乐室、多媒体室一应俱全,且都是高标准的。现在,在农村,最漂亮、最高大的建筑就是学校,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八老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很兴旺发达。早在解放前,张海、李八老西门里和南街都有中医诊所。特别是李八老南街,中医妇科诊所就有好几家,这当中最有名气的是刘俊高一家,以元宝石、耷拉槐为记号,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在李八老享有很高的威望,名声传扬几十里甚至上百里远,至今不衰。西医传入李八老也比较早,一九五七年,城南关的程万山就在李八老开办了西医诊所,吃几个白色小药片就能治病,老百姓都感觉很稀奇。上世纪下半叶,李八老的合作医疗也办的有声有色,它依靠本村丰富的医疗资源,中西结合,新老结合,使老百姓少花甚至不花钱,也能办大事,深受拥护和好评。
李八老建村悠悠六百年,留下的历史印记并不算很多,名人趣事也甚少。除了刘姓家族在明朝中期出了个按察使外,不见其他记载和传说。我们只能追忆近百年来的历史,粗略的记录部分人和事。一九四二年前入党的老党员,像王付海、陈永刚、刘发运和南街的几位妇女同志,当时是承担着很大风险的。南下干部张虎臣,随军进入大西南的赵学礼,身经百战的杨吉安,都曾经身居要职,退休后享受厅局级待遇。滞留台湾的张等一,据说地位也很显赫。就职于国家环保部的刘起风,国家黄河委河南局的王金虎,部队转到湖北地方工作的孙怀银,都是从李八老走出来的国家栋梁之才。现在仍服役于部队的王宏建,授大校军衔,是新一代的后起之秀。这些人出生在李八老,成长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精英,值得我们赞赏。
还有一些民间艺人、致富能手也应该荣登李八老名人榜。著名画师吴石运,人称二画匠,外号扫北王。他掂笔一甩,画啥像啥,活灵活现。一生主攻纸活(扎罩子),画塑剪扎,样样精通,周边几十里内同行无不折服。一代拳王吴扬子,大洪拳师,打遍菏泽西南无敌手,当时也是名声在外,威震一方。还有靠经营奶粉发家致富的张怀创,批发农药化肥、支援农业生产的范建设,靠开办面粉厂起家的王金山,种植养殖带头人、为数不多的农民农艺师张群善、王成金,这些都是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称得上李八老的能人名士,发家致富的带头人。
几十年来,从李八老走出的大学生也灿若星辰。六十年代毕业于山东大学的李留藏,是菏泽市知名地震学专家;合肥工业大学毕业的刘庚书,是相关领域的高级工程师;南开大学毕业的王贵荣,从事微生物研究,现已移居海外。他们是李八老解放以来第一批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改革开放后,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逐年增多,像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的刘佳辉,保送到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的刘浩然,他们虽不是高考状元,也算是进士及第,名牌大学中的佼佼者,都为李八老增了光添了彩。
回眸李八老七十年来行政区划的变迁,随着时代的变化,形势的发展,合合分分,分分合合,但就是再变化,也没有脱离李八老这个有机整体,各自然村之间始终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建国以来,变化大体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小农经济阶段(1949—1955)
这个时期土地归个人所有,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所以组织比较分散,凝集力差。李八老六个自然村分成三个行政村:张海、王庄为张海行政村;李八老自然村为一个行政村;孙刘庄、兴刘庄和范庄为孙刘庄行政村。每个行政村配有村长、文书等。这时候的行政村除了负责一些社会活动外,主要职责是征收公粮,派遣公差,丈量土地和变更土地所有权,因为那时候土地还可以自由买卖。
农业合作化阶段(1955—1958)
一九五五年冬,全国农业合作社运动蓬勃开展,同全国农村一样,我们这里的农民也自愿结合,成立了初级农业合作社。土地、牲口和大型农具收回农业合作社所有,根据数量多少年终参加分红;劳动力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当时共成立了十三个初级社,一九五八年春又合并成了六、七个高级社,也就是一九五八年的“连”和现在的“片”的雏形。初级社、高级社都设有社长、会计、保管员和生产组长等职。当时李八老还有一个联合组织,叫联合社,负责协调整个李八老的工作,做到统一行动,步调一致,联合社社长由孙起昌担任。
人民公社化阶段(1958—1979)
一九五八年十月,人民公社成立。初期,公社以下设耕作区,耕作区实行军事化管理,是营的建制,下设连队。我们属聂庄耕作区,沙李村为一连,张海、杨斜、王庄为二连,李东为三连,李北为四连,李南、范庄为五连,孙刘庄、兴刘庄为六连。这就是延续至今的“连”的名字的由来。一九六零年春,耕作区撤销,公社以下设生产大队,李八老六村加杨斜村命名为李八老大队,下设24个生产队,叫做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管理,以生产队为基础。劳动实行工分制,分配原则仍然是按劳取酬,多劳多得。杨四安为李八老大队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一九六零年秋改由程新治担任。当时的李八老大队,经营着上千亩的林场,开办过多种副业,再加上政策倾斜,领导器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积累,经济实力相当雄厚,引来了一些国家干部,像韩竹霖、李月法和李德宪都带家属到李八老安家落户。李八老大队在大黄集人民公社是相当有名气的。
说到人民公社时期,其间发生的三件事不得不提。
一是大办公共食堂,也就是“合大伙”。一九五八年秋开始,先是一个生产小组一个伙,十几户人家,一个锅煮米饭,一个锅蒸馍馍。后来扩大到一个生产队一个伙,人就比较多了,一般有百十号人,发展到最后,一个连一个伙,几百人。由于当时粮食歉收,设施简陋,管理不善等原因,坚持到一九六零年三、四月份就不欢而散了。
二是“四清”接连文化大革命运动。“四清”运动(清政治,清思想,清组织,清经济)我们大队是试点单位,两年的工作程序还没有进行完,接着就来了触及每个人灵魂的文化大革命。这次运动时间之长、斗争之激烈、波及面之广,在我党历史上前所未有。它从一个侧面讲,锻炼了群众,使人们长了见识,增了才干,加强了组织性、纪律性。这次运动影响了几代人,凡是经历过这次运动的,至今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三是知青点的设立。一九六八年秋,全国掀起了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李八老是大黄集公社安置知青的唯一单位,叫知青点。二十多名城市初高中毕业生来到李八老安营扎寨,吃住在北门外林场大院,他们和林场场员一同劳动,一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那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刚开始还可以,时间长了他们倍感生活的艰苦、单调和寂寞。三年多的时间,酸甜苦辣各种滋味他们都尝过,身心受到了极大的磨练和考验。李八老的干部群众对他们都很热情,经常请他们到家里吃饭、拉家常,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实际问题。后来政策变了,他们陆续返回城里,走上了各自的发展道路。五十多年过去了,他们现在还不忘生活战斗过的第二故乡,不断地有人来探访,感谢李八老对他们的培养和关怀。
人民公社化阶段二十余年,风风雨雨跌宕起伏,干部群众作了很大努力,想了不少办法,也摸索了多条路子,但始终没有摆脱贫困,常年在温饱线上挣扎,年复一年,面貌依旧。
改革开放阶段
一九七八年后,国家政策变了,转向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农村集体经济基础发生了动摇,广大群众思变思富心切,这也影响到了农村管理体制。四十年来,李八老的村级自治组织多次变更,反反复复,经历了“两分两合”,到现在才稳定下来。
一九七九年春天,运行了十九年的李八老大队宣告解散,林场土地物归原主,集体资产如房屋、机器、牲口等按人分配,分成了杨斜、张海、王庄、李东、李北、李南、孙刘庄七个生产大队。他们分别享有相同的自主权,并同时开始正常的运转。这期间也不是完全分家,不相往来,以各单位支部书记为代表经常凑到一块儿,商讨一些必须协同处理的事情。一九九一年办成的最大一件事是,由李南支部书记聂爱华牵头,成立了各大队支部书记参加的临时修路领导小组,在国家没扶助一分钱的情况下,由群众挨家挨户贷款,修起了十字大街和通往大黄集的沥青路,结束了李八老没有硬化路面的历史。
各自为政十八年后,一九九七年,在乡政府领导的干预下,又重新合并成了一个村民自治组织——李八老行政村。这次合并,杨斜村游离在外,再也没有回来。刚开始苗头还不错,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但由于准备不足,基础不牢,再加上受原来条条框框的束缚,整体工作运转一段时间后,就暴露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好歹坚持了两年,最后到了难以维持的地步。
一九九九年,再次分割,又重新恢复了六个行政村的建制。
直到二零零七年,经过几次组合,一波三折,第三次统一了的李八老行政村,由刘进才任村党支部书记;二零一八年届满,范同印接任;二零二一年三月,赵信成被推选为书记兼村长;二零二二年四月,改由刘传江主持全面工作。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沧桑巨变。生产力得到了彻底解放,群众发家致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各项事业日新月异。现在种地机械化省功省时,人们腾出大部分时间外出打工挣钱。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衣食住行完成了三级跳。由穿得暖,到穿的干净整洁,再到穿的潮流时尚;由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出营养,吃出健康;从住砖瓦房,到楼房,再到去城里买商品房;从自行车到三轮车、摩托车,再到小轿车。现在,人们不再满足于衣食住行无忧,而是逐步加大对人才、对智力的投资,向更高的目标攀登。有人总结说,改革开放四十年带来的变化,赶超过去一百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这话一点都不为过。我们李八老村的变化,就是一个缩影。
李八老的村民代代忠厚老实,淳朴善良,既勤奋,又肯卖力,再加上人多地广,远离城市、工厂和交通线这些客观条件,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都十分优越,发展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潜力巨大。相信在乡村振兴的大潮推动下,通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李八老行政村一定会越来越富庶,越来越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