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李冬访
在菏泽定陶区张湾镇张海村,“张海图书馆”几乎家喻户晓。近日,记者来到张海村,走进这间藏着很多人儿时回忆的图书馆。
在张海村的一间普通民宅门口,挂着一块“藏书之家”的牌匾。还未进门,远远地便看到一位老人双眼望向门口,看到有人来,便从书桌上拿起一本借书证,翻开崭新一页,递上一支笔,说:“来,你们先登记一下。”
这位老人名叫张传党,熟悉他的人都叫他张馆长,已有77岁。老人守着的这间图书馆,自1963年由他创办,至今已免费开放了60年。平时靠省吃俭用和捡废品来维持运营,购置的图书有2万余册,供学生和村民免费借阅。
一笔一划勾勒读书梦
1946年出生的张传党,小的时候,上过半个月的一年级,因为家庭贫困,他就辍学了。小时候没能上学读书一直是张传党的遗憾。有次母亲让他去买生活用品,他看到书店有自己喜欢的书,明知道回到家可能会挨批评,可他还是拿这买生活用品的钱去买了书。尽管不认识很多字,但买来的一本连环画对他来说如获至宝,总要来回翻看10多遍才肯作罢。
早些年,农村的阅读资源相对匮乏,“我想要读新书,就要进城去买。”在家里经济条件好转后,张传党想要进城,去菏泽新华书店买书。就这样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没有骑行工具的他,为了买书,步行了20多公里,内心也毫无怨言。
买到书后,看到那一行行密密麻麻的的文字,他既欣喜又着急,不识字怎么能把这一本本书看完?于是,张传党下定决心,开始用一本字典自学,一笔一划、一字一词,对照着每一个生字,他都全神贯注、细心查找。当遇到了难以辨认、查找的字词后,便去找村上为数不多的能识字的青年帮助。
白天,他拿着锄头和两本书早早地去地里干农活,在别人坐在田地休息时,张传党却左手捧起书,右手翻找字典,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到了晚上,他点起煤油灯,在微弱的亮光中孜孜不倦的学习汉字。就这样,日复一日,他认识了不少汉字,也学会了查字典。起初,读完一本书要用一个月的时间,识字后,他四、五天就能读完一本书。
让村民与书亲近
自1963年起,爱看书的张传党有了办图书馆的念头。在农村,张罗人们看书谈何容易?一开始,张传党家里人也都表示怀疑:“这年头没人看书,你建图书馆谁来看呢?”
“我喜欢书,只要有书读,就是一种幸福,我也想要给别人带来知识。”无论别人怎么说,张传党有自己的想法。他找人在家里做了个简易书橱,买来文化、教育、古典等方面的书籍。
“张海图书馆”就这样成立后,受到了村民的热烈欢迎。来这里看书的有刚上小学的孩子,也有年过半百的老人,大家都亲切地称张传党为“张馆长”。“西到一千王村,北到金堤集,方圆一二十里地的人,都来借书、看书,周末的时候人最多。”回忆起当初的村民来到图书馆的情形,张传党记忆犹新,图书馆免费对外开放,想要借书,只需填写下借阅登记,还书更方便,到他家敲个门,说一声就行。
一束微光照亮了整个村
张传党说:“读书是有好处的,读一本书,脑袋里就多了一点东西。它可能让人想明白一件事,也可能让人找到一条致富路。”
图书馆对外开放后,最开心的当属村里的孩子。“那时候,每天中午、傍晚放学后,图书馆里都挤满了孩子,他们会在这里看书、休息。有时候,他们看书迟了,做饭的时候,我都会多准备一些,留读者在家吃饭。”张传党不仅为他们提供丰富的书籍,在闲暇时,还会教他们识字、讲文学名著,组织精彩的文艺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的课余文化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进,藏书越来越多,“张海图书馆”也收获了更多的书迷。以前在张传党家看过书的人,有的考上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新疆大学等理想的大学,有的经商发了家,有的成为了致富能手,很多孩子的命运都被阅读改变。曾经在这里读书的小小读者,怀念着那个充满油墨清香的图书馆,长大后还会再次来到这里。
“张传党馆长,‘传党’二字反映您的信念,不为名利富贵,您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活榜样,是当代大学生的典范。”借书者王泽宇留言。
“张馆长教会了我书是人最珍贵的精神宝藏。”读者济南大学赵彦宇在留言簿中写道。
让书香溢满乡村
张传党的图书馆给农村提供了难得的精神食粮,他曾三次被省文化厅评为“先进图书室”,四次被菏泽市评为“先进文化户”。他本人三次被定陶区委、区政府评为“先进文化工作者”,并当选定陶区第三届、第四届政协委员。
张传党不大的两间屋内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除了床、餐桌和几把椅子外,你所能看到的地方到处摆满了书。直到现在他还保持着每天读书的习惯,并且只要在路上碰到书摊,他还是会停下脚步,上前浏览一番,再买上几本放进书柜。
仓廪实而知礼节,他认为,有点精神追求,活得更有意思。在陪伴村民“富脑袋”的过程中,张传党威信越来越高,小小书屋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如今,一拨孩子在节假日时总会泡在张传党的书屋里,做作业、看书。张传党最爱陪着孩子们聊书里的故事:“我最愿意守着孩子们看书,这里有希望。”
像海绵一样汲取知识,像永不熄灭的蜡烛一样照亮他人,张传党亲手播下一片知识的种子,而那长出的整片绿荫就是世界赠予他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