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菏泽频道>内容详情

【文明实践】菏泽牡丹区大黄集镇:打卡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争做牡丹文明实践官

2023-10-08 08:52:02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刘燕 通讯员 杜贵霞

为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弘扬新时代文明风尚,菏泽牡丹区大黄集镇在建好、管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上下功夫,整合多方资源,创新方式方法,以“六有”标准不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提质增效,在国庆、中秋期间开展“牡丹文明实践官”打卡活动。通过打卡“涵养初心”红色教育文明实践展示带,充分调动辖区群众参加文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安陵革命历史博物馆,是集展厅、广场、纪念碑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始建于1990年,2015年扩建,2020年重新布展,馆内现有文物845件;现有珍贵历史文物、图片资料共1000余件。安陵革命历史博物馆先后被授予“菏泽市党史教育基地”“菏泽市全民国防教育基地”“牡丹区党史教育现场教学基地”“牡丹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安陵革命历史博物馆作为全区乃至全市的红色教育基地,每年清明及重要节点,前来瞻仰和学习的团队络绎不绝,这也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壮大红色故土的有效途径。大黄集镇牢牢抓住红色教育这一主线,在青年干部中培养红色宣讲员;在中小学学生中培养红领巾宣讲员,宣讲大黄集故事,有效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精神激励党员干部不忘国耻,奋发有为。

大黄集镇前张集村有一棵有着100多年历史的皂荚树,皂荚树下的小院曾是冀鲁豫野战军六纵队前线指挥部旧址。小院《三代红嫂》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虽然她们所处年代不同、经历不同、事迹不同,但是她们的一颗“红心”却相同。小院不只是物质的传递,更是红色精神的传承。

指挥部西侧广场曾是原冀鲁豫军区五军分区旧址,当时卫生队和修枪所常驻村内,并建设了战地医院,是士兵休整、战勤和商讨战略部署的重要后方基地。现在已建成大黄集镇全民国防教育广场;指挥部北侧现存的水井是当时村里唯一的一口吃水井,刘邓大军部分部队驻扎在村内,为了保证村内群众吃水用水,军队总是等到晚上百姓休息了,才出来打水。“夜间取水不扰民”的故事传承至今。指挥部东侧,在当时地委分区专署领导下建办了冀鲁豫抗日第三中学,“战火中的摇篮”一书就是当时学校的写照。

现在,前张集村是大黄集镇重要的红色教育观摩点,每年接待中小学生研学近1600余人次。2022年被评为“菏泽市乡村文化建设样板村”、2023年被评为“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村”“市级文明村”“牡丹区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展示点”等荣誉称号。

大杨湖战役纪念广场位于大黄集镇杨湖行政村,广场上设立了大杨湖战役纪念碑、烈士纪念碑、职员纪念碑,是大黄集镇打造的“涵养初心”红色教育路线的一部分。

杨湖村,是一个有着红色记忆的村庄。先人于随唐建村以来,如今已一千五百余年,中间虽屡遭生死劫难,几次更改村名,仍顽强传承延续,发展至今;杨湖人以勤劳淳朴,坦诚本分,坚强不屈,勇于奉献著称方圆乡里。特别是在近现代,村人以维护民族尊严,捍卫国家独立,抵御外敌入侵,秉持公道正义为己任,表现无比英勇,做出了巨大牺牲。

后张集村是在前张集村的基础上分出的,1984年建立村民委员会,与前张集有一路之隔,在大杨湖战役期间是部队休息的后方场所。近年来,为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不断美化村容村貌,持续提升村民生活品质。后张集村结合实际情况,高效利用闲置资源,通过盘活一块块闲置地,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口袋公园和休闲广场,不仅提升了乡村颜值,还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郭寨行政村有郭寨、吕寨、肖寨三个自然村,1100多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涌现出了像郭孟松、郭民杰等英雄模范。近年来,郭寨村大力发展农业,该村种粮大户郭平托管900余亩土地,成为该村产业致富带头人。郭寨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积极打造“助农”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将惠农政策、助农服务送到田间地头,助力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郭寨村立足农村党建,全力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成集便民服务、村民教育、文娱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切实筑牢了基层前沿宣传阵地。

在这片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教育资源丰富的土地上,处处都能感受大黄集儿女的家国情怀。快来一起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打卡身边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争做牡丹文明实践官!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马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