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菏泽频道>内容详情

张朝勇:三十年老支书扎根基层解民忧

2024-01-03 11:04:19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孟祯珍

“回想30年前的东风村,现在简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菏泽牡丹区何楼街道东风行政村的村民们感叹道,而这些变化离不开扎根基层多年的村支部书记张朝勇,修路、清淤、打机井、调解纠纷、发展产业……30多年来,他坚守“为民奉献、为民服务”初心使命,任劳任怨,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为村民们服务,跑遍了行政村的大小角落,对每家每户的情况都如数家珍。身着戎装他保家卫国,退伍归家他情系百姓,把村民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带领着东风村村民走向了乡村振兴致富之路。​

 

张朝勇上任之初东风村没有泥石路,道路坑洼不平,每次一到下雨天、下雪天,道路就泥泞不堪,大人小孩苦不堪言。为彻底解决村道路破损、路面狭窄带来的出行难问题,张朝勇带领着村支部班子成员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把民生基础设施工程作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抓手,从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入手,秉承着“要想富,先修路,乡村振兴道路先行”的原则,经过层层宣传动员,修路改造得到了全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响应和支持,村民们也都自发的加入到修路的队伍中,加快村内道路的修建速度。清理路边杂物、拓宽道路、硬化路面,这些年,东风村南北主干道完成升级改造,基本完成了所有自然村街道道路的硬化,统筹推进了道路周边边沟边坡维护、绿化管护、环境整治等工作,基本实现村内道路“户户通”全覆盖,解决了村民出行路难问题。

过去的东风村,无论是清晨孩子上学、村民赶集买卖,还是村民们夜晚外出遛弯,手电筒是每家每户的必需品。为了解决村民们夜间出行难的问题,张朝勇积极对接多个部门充分征求村民们对安装位置的意见,让电线杆和路灯陆续落户在东风村的大小道路上,点亮了村民的回家路。

一条条畅通笔直、干净整洁的道路,一幅幅色彩艳丽、富有乡村气息的艺术手绘墙画,全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村容村貌得到进一步提升,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观。“现在路修好了,路灯也亮了,再也不怕下雨、下雪天了,上学、种地、遛弯、干啥都方便了,张朝勇真是一个为民服务的好书记。”东风村的村民张大娘说。

为促进农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张朝勇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他挨家挨户走访调查,收集村民们的意见和建议,带着村干部班子清理水塘河道淤泥,清除河道漂浮垃圾,治理村内主河道,多次开会商议规划机井位置,给一户一户的村民们做思想工作,疏导群众情绪,调解各家的纠纷,最终二百多口机井在辖区的田间地头落户,村民们接通电源就能出水,再也不用发愁农田灌溉问题,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率。“河道清淤后,河道变深了,河水变清了,环境变好了,浇地更加方便了,这真是一件大好事。”村民们都交口称赞。​

 

2005年之前,东风村以粮食种植为主,但种植技术水平较差,导致收益较低。村民增收致富困难,经济发展一度发展遇到瓶颈,为了打破这一困境,张朝勇积极摸索农业发展新模式,多次带领村委会、村党委干部班子前往各地参观学习和总结高科技农业及其配套产业的发展经验,尝试探索适合本地的农业发展模式,先后从招远、寿光等地引进葡萄、芍药、黄瓜等多种特色种植产业。

2017年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了整体部署,也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张朝勇备受鼓舞,带领党支部班子成员多次学习相关文件,强化党支部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聚焦“产业兴旺”带动农户增收。经过认真考察研究,他和班子提出因地制宜建设蔬菜大棚,将特色农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多措并举鼓励村民们发展蔬菜大棚种植,他和支部班子成员深入到田间地头做宣传工作,为群众介绍大棚种植的优势。邀请农业专家、技术员到村进行技术指导,动员村民们到村委会来上课学习,技术员们手把手给村民们教授种植技术,解决村民种植的后顾之忧。

因为投资较多,前景也无法保障,对于种植蔬菜大棚,大部分村民还是持观望态度,为打消群众顾虑,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带头搞大棚种植。看着蔬菜大棚的收益越来越好,陆续有村民加入了蔬菜大棚种植队伍,如今东风村拥有大棚30个,占地80余亩,种植的黄瓜销往上海等地,每年增收几十万元,大棚的经营建设增加了就业岗位,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帮助村民实现了增收致富。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蔚然成风,如今的东风村正在乡风文明产业兴、生态宜居富路宽的大道上勠力奋进、快步向前。张朝勇用自己的热血和执着长期奋战在基层一线,投身于乡村振兴的大事业中,带领东风村奔向了更美好的生活,一幅幅产业兴、农民富、农村美的新画卷在东风村徐徐铺展。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马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