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李冬访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菏泽鲁西新区岳程街道离休教师干部高相九坚守“一辈子为人师表、为国育才”的初心,赓续育人使命。
今年101岁高龄的高相九,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身干净整洁的衣裳,说话中气十足,一眼看去精神矍铄。他是一位令人钦佩的长者,1948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躬耕教坛33年,离休后,又在菏泽市教育局印刷厂担任文字校对工作,积极投入社会教育事业17年。他自己是一束光,温暖自己,也照亮他人。
用功读书筑根基
高相九从小就明白这一声“老师”包含的意义。他的爷爷办私塾,父亲办学堂,母亲是菏泽第一批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参与教学工作。1931年,他的父亲、母亲在西高庄村,创办了菏泽城东第一所学堂。
至今,他还清晰地记得,乡亲们遇到母亲,总要恭恭敬敬尊一声“朱老师”。那时的高相九还说不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句名言,但他已经清楚地知道,当老师是件“良心活儿”。
1949年,高相九到菏泽地区师训班学习,经过系统的学习后,他走上了教育的岗位,成为了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深耕教育育幼苗
在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的情况下,高相九毅然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没有教室、课桌、课椅以及简易的教学设备,高相九就一边自己动手,和泥垒墙,搭建课桌凳子,抽空平整操场,栽树美化校园,一边学习教学方法,认真备课,批改作业,加班加点,忙到深夜。泥坯最怕的就是阴天下雨,记得有一次下大雨,刚晒好的泥坯被淋,不能使用,于是他动员周边群众捐献泥坯,最后,在大家的帮助下,盖起了6间教室。
高相九怀着对教育的无限热情,在教育事业中发光发热。“学生、村民都说我像一头充满精力不知疲倦的老黄牛。”为响应小学学制改革号召,1960年,琵李社区有5个一至五年级的班,高相九从岳楼小学带来了一个六年级的班级的学生、桌椅,带到琵李,让琵李学校成为完全小学。
他的办学理念是: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多年的教育工作,练就了他坚强的毅力和较强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他坚持与青年教师互动,亲自带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倡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教学研究氛围浓厚,教师迅速成长,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为中学输送了高质量的生源。
寒来暑往,初心不易。他用责任雕琢璞玉,勇担育人使命;他用爱心坚守教育,照亮学生前行之路。高相九先后在小留、琵李、石堂、岳楼、张什店任教,担任教师、主任、校长职务,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兢兢业业、严谨负责。
1981年,高相九光荣离休。离休后,他又被聘请到菏泽市教育局印刷厂担任文字校对工作,后又担任厂长。印刷校对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粗心大意的错误可能会导致整个印刷品的失败,这就需要足够的细心和相当厚地语言文字功底。他的认真不仅体现在工作的完成程度上,更表现在他对每一个步骤的严谨和细致上,准确分辨错别字、病句和标点符号等,工作期间,他经手的印刷试卷没有出过一次错误。
为了表彰高相九的突出贡献,他获得“共和国功臣”荣誉奖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关爱孩子不停歇
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每个孩子都不能被辜负。高相九曾经的的学生王灿起考入菏泽一中后,继续勤奋学习,后来收到了北京矿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是在生活困难的年代,王灿起因学费问题想要辍学,高相九得知后,动员其父母,“能够考上大学很不容易,不要放弃,这可能会改变他的一生。”自己拿出一些费用于学生上大学。王灿起大学毕业后,每年都会探望他,常常感谢老师给予的帮助。
教育事业几十年的付出,在离休的年岁里得到了回报,每年教师节或新年前后,高相九都会收到来自天南地北的一封封祝福书信和一句句关切问候,看到学生们在各自岗位上有所建业,高相九心里充满了欣慰。
高相九在职业陶冶下与学生们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人形容他:凡对学生有益的事情,他都积极呼吁;凡是学生遇到的困难,他都积极解决。因此,孩子们都非常喜欢他,远远见了他就立即问好、行礼,人们又称他为“关爱孩子不歇息的人”。
教育精神代代传
“我退了休,有了孙子,后代都学有所成,业有所望。”他高兴地说。高相九家庭是“教育世家”,祖孙五代人,有8人投身教育事业,他们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为莘莘学子“提灯”、筑梦。
生命的价值不是在于索取,而是在于奉献;要给学生半桶水,身为老师就要有一桶水;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高相九家,工作和休闲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家和办公室也逐渐融为一体,餐桌就是课堂。或许正是因为家中浓厚的教育氛围,他的儿子高锦台对自己成为一名教师并没有太多的犹豫以及退缩,他觉得和父亲一样,都有着一颗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之心。
高相九从一位26岁的青年一路走来,到了中年、老年,乃至现在的暮年,他都始终关注教育事业,无私奉献教育事业,把教育事业作为己任,辛勤耕耘,桃李满天下。在他一生的教育生涯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收获着幸福与快乐,赢得了无数的奖励,得到了众多人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