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葛红岩
12月9日,菏泽市牡丹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菏泽市牡丹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举行“牡丹区非遗保护与发展工作”新闻发布会,介绍牡丹区非遗工作和近年来取得的工作成效,并回答媒体记者的提问。
艺术创作持续繁荣
2018年以来,牡丹区文旅局相继出台了《菏泽市牡丹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牡丹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牡丹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行动方案》等制度,明确了非遗保护工作的目标任务、保护举措和要素保障;牡丹区的非遗项目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多个领域。其中,一些项目如牡丹传说、曹州面人、鲁锦织造技艺等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艺术价值。
牡丹区文化馆下设非遗部、展览部、演出部等,将各项非遗保护工作融入其中。牡丹区大平调非遗保护传承中心,每年公益送戏下乡220场。
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为了加强保护传承,深化保护力度,牡丹区文旅局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建设了牡丹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1处,集中对外展示30余项非遗项目、1000余件展品;与中国美术学院合作建设了菏泽非遗传承馆,囊括了全市范围内112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涵盖传统美术、传统手工艺等九个板块,通过互动显示屏和VR设备等,将非遗与研学相结合,增加了科技性、趣味性和体验性。推进建设了牡丹传说等12家非遗传习所、菏泽市牡丹区实验小学等16家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菏泽市匠工木雕文化有限公司等18家非遗工坊,进一步拓展了非遗活化新空间,汇聚了非遗发展强大合力。
除此之外,牡丹区文旅局实现非遗+旅游,助力文旅融合蝶变升级,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牡丹传说、曹州牡丹花会非遗项目连续举办32届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尧的传说举办了8届全球公祭尧舜大典,届时会组织“花开盛世·多彩非遗”等活动,向广大游客展示牡丹区丰富的非遗资源。2022年打造了“花开盛世 ·叮当非遗”旅游线路,已成为研学游、自驾游等精品路线;牡丹区94项非遗项目大多扎根乡村,18家非遗工坊全部位于村庄之内,由于非遗产品均为手工艺作品,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如曹州布鞋吸纳灵活就业人员500余人,既解决了农村人员照顾家庭难题,又增加了收入。
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
截止目前,牡丹区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非遗项目9项、市级非遗项目38项、区级非遗项目94项。今年又评定了第十批区级非遗项目42项,正在公示中。牡丹区现有国家级传承人3人,省级传承人14人,市级传承人38人,区级传承人275人。
鲁西南鼓吹乐代表性传承人张玉芳被国家文旅部认定为第六批国家级传承人。陈素景被国家文旅部等7部门认定为全国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牡丹区被省文旅厅选为全省4家“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单位之一。牡丹区《“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成为全省入选的6家县级案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