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菏泽频道>内容详情

烽火淬忠魂,时势造英雄

2025-07-18 11:45:53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葛红岩 通讯员 苑肇波

当历史的时针指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那些尘封的岁月记忆如潮水般奔涌而来。我的眼前不断浮现出三次探访抗战老战士马敬文的场景,每一次与他的零距离交谈,都如同打开一扇通往烽火岁月的大门,让我得以触摸那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峥嵘历史。

1927年,马敬文出生在山东省菏泽鲁西新区陈集镇前沙海村的一个回族家庭。2017年,这位历经战火洗礼的英雄溘然长逝。但他曾作为抗战英烈马本斋回民支队加强排排长的传奇故事,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16岁那年,正值青春年少的他,不堪忍受日军的压迫,怀着满腔怒火与热血,毅然投身革命,从此踏上了保家卫国、抗击日寇的英勇征程,在枪林弹雨中屡建奇功,多次赢得部队的表彰与赞誉。

1943年,年仅16岁的马敬文被日军抓到陈集修筑炮楼。稚嫩的肩膀如何承受得起繁重的劳役?但冷酷无情的日本监工根本不管这些,只顾挥舞皮鞭,催促着民工们像机器般不停地干活。一个阴霾密布的下午,疲惫不堪的马敬文实在支撑不住,刚想偷偷喘口气,就被那个满脸麻子的鬼子翻译官死死揪住。紧接着,雨点般的拳脚落在他身上,更残忍的是,翻译官竟唤来凶恶的狼狗撕咬他。刹那间,马敬文的衣衫被撕成碎片,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土地,他在昏迷中被乡亲们偷偷背回了家。这次刻骨铭心的遭遇,在他心中燃起了复仇的熊熊烈火。不久后,他与回民支队联络员、同村的李贵昌会面,眼中满是坚毅与悲愤:“救救我吧,我要跟你们一起打鬼子,报仇雪恨!” 李贵昌被他的决心打动,第二天便带着他奔赴郓城黄冈回民支队驻地。从此,马敬文正式成为回民支队的一员,开启了他英勇的抗日生涯。

初入部队,因为年纪尚小,马敬文被安排在通讯班担任通讯员。几个月后的一天,大雪纷飞,天地间一片苍茫。连长把马敬文等人召集到跟前,神情严肃地传达任务:“接上级首长命令,为提升部队战斗力,要从咱们连选拔几名同志前往根据地集训,连里决定由你们几位前去。” 接着连长指定了带队人,并反复叮嘱各种注意事项。当晚八点,月光洒在积雪上,几名全副武装的回民支队战士迎着凛冽的寒风出发了。他们顶风冒雪,沿着崎岖的小道急行军,巧妙地闯过一道道敌人的关卡,终于在规定时间抵达集训点。在那里,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军事理论,补习文化课知识,还刻苦练习射击技术。

为了提高射击水平,增强臂力,马敬文对自己近乎苛刻。他开始练习托砖,一块、两块、三块…… 两臂伸直,咬紧牙关,哪怕手臂酸痛到颤抖,也坚持几分钟不放下。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练就了百米之外枪响灯灭的神枪手绝技。集训结束,马敬文满载而归,凭借着出色的表现,很快被任命为班长。

1945年7月,炽热的战火在齐鲁大地燃起,为了扩大抗日根据地,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八路军冀鲁豫军区在山东阳谷向伪华北绥靖军发起进攻。阳谷城犹如一座坚固的堡垒,城墙高耸,壕沟深邃,四面城门都设有瓮城,城楼和四角布满明碉暗堡,城内街心也修筑了工事,3000余名敌军在此驻守,好似一根尖锐的楔子,牢牢钉入冀鲁豫中心区。战斗打响后,我军将士迅速扑向城池,然而敌人凭借坚固的工事和密集的火力负隅顽抗,我军多次发起进攻,都未能取得突破,战斗陷入了胶着状态。

攻城受阻,敌人愈发张狂。为瓦解敌军斗志,首长下令双管齐下,一面筹备军事强攻,一面展开政治攻势。八路军的政工宣传员手持话筒,用激昂的话语劝降城内敌军。就在此时,大汉奸 “二金顶” 的一名爪牙探出脑袋,扯着嗓子叫嚣挑衅,那副张狂模样令人厌恶。马敬文胸中燃起熊熊怒火,他深吸一口气,稳住心绪,目光如鹰隼般锁定目标,待对方稍露破绽,果断扣动扳机,子弹瞬间击碎了敌人的嚣张,那狂妄之徒应声倒地。

久攻不下的阳谷城,成为横亘在胜利之路上的巨石。首长当机立断,调整战略,将主攻重任交给了回民支队,并选定正午12点,以出其不意之势发动总攻。回民支队的战士们围坐在一起,激烈商讨战术,最终敲定 “尖刀战法”,挑选马敬文等5名神枪手组成突击小队,每人携带4枚手榴弹与一挺机枪,作为破城的先锋。当攻城信号弹划破天际,马敬文等人如离弦之箭,冲向阳谷城下。敌军向来以为八路军惯于夜战,对白昼的防范松懈,竟未察觉这支奇兵悄然逼近。待他们借助云梯攀上城墙,20颗手榴弹砸向敌营,爆炸声震耳欲聋,五挺机枪同时怒吼,喷射出复仇的火舌。主攻部队紧随其后,守敌瞬间土崩瓦解。马敬文一马当先,端着机枪冲在最前沿,直捣 “二金顶” 的指挥部。敌人见大势已去,纷纷缴械投降,唯有 “二金顶” 负隅顽抗,躲进小屋疯狂射击。马敬文眼疾手快,枪口精准对准目标,随着一声枪响,恶贯满盈的 “二金顶” 结束了罪恶的一生,城门缓缓打开,阳谷城终于重归人民怀抱。马敬文凭借卓著战功,获得部队嘉奖,荣升加强排排长。

时光流转至1945年8月,抗日战争的局势已发生逆转,日军如困兽犹斗,穷途末路。为加速胜利进程,马敬文所在部队将目标锁定在“封丘”——这座日军兵工厂盘踞的重镇,正阻挡着胜利的脚步。我军当机立断,组建敢死队,准备强行攻城。身为机枪手的马敬文,听闻封丘与机枪的渊源,心中热血沸腾,再三请缨加入敢死队。领导被他的赤诚与勇气打动,任命他为敢死队队长。战斗的炮火轰鸣,马敬文率领 20名敢死队员,迎着枪林弹雨冲向封丘城下。40多颗手榴弹同时引爆,地动山摇,城墙被炸出缺口,敢死队员们毫不迟疑,义无反顾地冲进硝烟。

封丘城成功解放,在庆功会上,马敬文等战斗英雄身披荣光,接受表彰。马敬文还肩负起宣讲使命,奔走于各分队之间,讲述敢死队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他们的故事如燎原之火,点燃了每一位战士心中的斗志,让胜利的信念愈发坚定。

回望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先烈的热血,每一声枪炮都诉说着不屈的抗争。那些逝去的英魂、那些无畏的牺牲、那些苦难的记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我们追忆马敬文,缅怀所有为抗战胜利抛洒热血的英雄,让他们的精神,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马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