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逐新”,不是盲目上新,而是下足“绣花功夫”,科学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新能源产业为例。菏泽市委常委班子曾多次前往外市考察学习新能源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研究菏泽市产业发展方向,并超前谋划,预留了风电装机点位1890个,全国规划布局中独一无二。菏泽8万亩塌陷区水面,被山东确定为重点建设的“鲁西南采煤沉陷区‘光伏+’基地”。这种因地制宜的全局性谋划,让菏泽拥有了巨大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潜力和广阔前景。
也正是各项优势叠加,让厦门海辰储能跨越山海,将全产业链投资超130亿元的“长时储能一体化零碳产业园”项目落户菏泽。目前,产业园一、二期项目同步施工,明年初将正式投产。
截至目前,菏泽市累计引进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32个、总投资超500亿元。3个县入选省“千乡万村驭风行动”试点,采煤沉陷区50万千瓦集中式光伏即将并网发电。新能源装机规模占电力总装机比重达63.6%、居全省第3位。
蓝图既定,实干为先。上半年,菏泽市坚定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加快推动10条重点产业链强链聚群,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
培育新质生产力,菏泽市紧盯生物医药、高端化工这两大优势产业,巩固提升、做优做强。步长制药等中医药企业加快向“中药+大健康”赛道布局,中成药产业逆势增长。生物医药产业入选省先进制造业集群。高端化工产业走上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并不断向下游延伸,全市规上新材料制造企业增至68家,营业收入增长11%。
“喜新”,但不代表“厌旧”。机电设备制造、木材加工等传统产业在我市“浴火重生”,逐步走上“智改数转”之路,重塑了竞争优势。上半年,菏泽市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3.3%、高于全省7.8个百分点,70%的规上企业实现“智改数转”,曹县、单县获批建设省级数字经济特色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