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山海新闻记者 葛红岩 通讯员 苗蕊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指引下,如何破解村庄“单兵作战”的资源分散、动力不足难题?沙土镇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以芦村片区为试点,创新实施“跨村联建”模式,通过抱团发展激活产业活力,让果蔬产业成为片区振兴的“引擎”,不仅蹚出了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新路径,更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破局:从“分散弱”到“协同强”,找准片区发展“痛点”
沙土镇南部的数个村庄,地缘相近、产业底色相似——均有果蔬种植的传统,但长期以来,各村独自发展特色农业效果有限,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优势,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农民增收渠道狭窄,乡村发展陷入 “有劲使不出”的困境。
“不能让‘小而散’拖了乡村振兴的后腿。”沙土镇党委审时度势,将“跨村联建”作为破局关键:以芦村片区为核心,推动相邻村庄从“各自为战”转向“抱团攻坚”,聚焦果蔬种植加工产业,打造规模化、标准化、融合化的产业示范片区,探索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新路。
实践:以“三联”筑根基,打出产业振兴“组合拳”
要让“联建”真正见效,机制是保障,产业是核心。芦村片区通过“组织联建、产业联兴、链式发展”的“三联”举措,将分散的资源拧成“一股绳”,为片区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组织联建:建强“指挥部”,凝聚发展共识
片区发展,党建先行。芦村片区率先成立联合党委,由镇党委选派优秀干部担任党委书记,各村党组织负责人任委员,构建起 “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协同作战”的组织体系。联合党委创新推出“轮值议事”制度——每月由不同村庄主持联席会议,共同商议片区规划、产业布局、民生实事等大事,让每个村都有“话语权”。
针对初期部分村干部存在的思想顾虑,组织开展“走出去、请进来”学习活动,让村干部亲眼见证联建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渐渐地,“要联建、要发展”成为各村共识,干部们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作为”。
产业联兴:做优“产业链”,提升产品价值
依托片区果蔬种植传统优势,联合党委第一步便是推动“土地连片经营”:通过土地流转,整合零散地块,建成标准化果蔬种植基地,实现“小田”变“大田”,为规模化种植打下基础。同时,引入现代农业技术,聘请农业专家定期指导,推广生态种植模式,从源头提升农产品品质。
“品质上去了,品牌也要跟上。”片区创新推出“联建片区农产品统一品牌”,从包装设计、质量标准到销售渠道全流程统一,让过去“无名无姓”的果蔬有了“身份证”,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不仅如此,片区还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建设冷链物流设施,创新电商销售模式,实现 “产销一体化”,让好果蔬卖上好价钱。
链式发展:融入“大集群”,构建产业生态
借助沙土镇“食品小镇”的产业集群优势,联合党委进一步推动片区产业“向上下游延伸、向融合化转型”。以冰韵冷链物流、途胜物流等企业为载体,以片区电商平台为纽带,积极引进食品加工项目,形成“签约——落地——建设——投产”的良性循环;依托食品产业链党委引领,重点发展特色蔬菜规模化种植,构建起“种植培育——仓储物流——食品加工——直播带货”的全链条产业体系,实现从“一村一品”到“多村一链”的升级。
全产业链模式不仅让农产品附加值翻番,更增强了产业抗风险能力,让农民“种得放心、卖得安心”。
成效:乡村焕新颜,群众得实惠,联建模式显活力
一系列“组合拳”之下,芦村片区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联建”成果实实在在惠及每一个村庄、每一位村民。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果蔬产业集群,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带动了周边众多农户参与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各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大幅增长,原来相对薄弱的村庄也实现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众多村民实现就近就业,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矛盾纠纷及时化解,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片区内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更深远的变化,在于“壁垒”的打破,各村之间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新格局。村干部之间交流更频繁,村民之间往来更密切,整个片区呈现出“团结和谐、干事创业”的昂扬风貌。
从“分散弱”到“协同强”,从“产业单一”到“全链融合”,沙土镇芦村片区的“跨村联建”实践,不仅让果蔬产业绽放新颜,更验证了“抱团发展”在乡村振兴中的强大生命力。
如今,芦村片区的成功经验已成为沙土镇乡村振兴的“样板”,正为更多村庄提供借鉴。下一步,沙土镇将以芦村片区为起点,推动更多片区实现“资源整合、产业升级、治理优化”,继续完善联建机制,拓展产业领域,让“跨村联建”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