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葛红岩 通讯员 郜玉华 田军 段培根
在菏泽牡丹区南城街道中山社区,“幸福邻里”服务中心成为居民日常打卡地,不仅提供儿童托管、课外辅导等服务,还设有图书阅览、健康监测、文体活动等多元空间。每周开展“银发义诊”,为老人提供免费体检和健康咨询;及时提供送药上门服务,解决老人用药难题;设立的便民服务站提供快递代收、家电维修等10余项便民服务,便民圈的温度在细节中尽显。
近年来,牡丹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精准对接居民需求,盘活社区存量资源,打造出集养老、托幼、餐饮、医疗、文化等多元服务于一体的15分钟社区便民生活圈,让居民尽享便捷优质服务。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提升了民生温度,圈出了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南城街道党工委书记杨邦华表示,目前辖区已建成便民服务网点32个,引入智慧商店、共享书店等新业态,全力构建环境优美、医疗便捷、养老周到、商业完善、文体丰富、服务精细的社区生活新格局。
如今,从日常购物到文体需求,从育儿难题到生活琐事,南城街道的居民抬脚就能解决,省时省力的从容感融入每一天。70岁居民赵大爷说,社区不仅为老年人搭建了文娱休闲活动平台,还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满足购物、餐饮、医疗等生活需求,生活很便利、很幸福。
牡丹区文化和旅游局统筹推进区、镇、村三级文化服务阵地建设,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目前,全区建成了一批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城乡书房等活动场所,农家书屋、镇街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文化设施实现了基层全覆盖。小留镇加快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合理选择配备了符合农业生产规律和农民生活特点的书籍,持续丰富馆藏,增设电脑鼓励村民网上阅读。还经常在农家书屋举办农技讲座、种养殖经验交流等活动。丰富多样的图书和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村民走进书屋,爱上阅读,进一步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农业生产管理水平。
近年来,牡丹区以“便民、利民、惠民”为目标,探索形成“资源整合、服务精准、业态升级、志愿联动”的建设路径,逐步构建起涵盖“衣食住行学、医养娱购服”的全场景服务网络,持续增强了居民的幸福感。
为更好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服务圈,牡丹区的省派、市派、区派第一书记代表、部分企业负责人等在高庄镇举办了“第一书记产业联合协会”暨“第一书记朋友圈”项目电商培训会,帮助村民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当地企业代表通过实物展示、现场品鉴等方式推介了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等30余种,20余名第一书记与企业就产品包装、发货、售后等细节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同时,“第一书记朋友圈”项目还采用“线下协会+线上平台”模式,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通过加强技术指导、推动产销对接、培育电商人才等举措,为乡村振兴注入数字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