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菏泽频道>内容详情

青石拓印续文脉,协同传承焕新生——曹州传拓扎根吕陵镇,点亮菏泽鲁西新区非遗版图

2025-10-11 17:10:49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山海新闻 李冬访

在菏泽鲁西新区吕陵镇江北V谷园区曹州密境文化交流中心,一座静谧的工作室正悄然守护着一项古老手艺——曹州传拓。作为牡丹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门以纸墨“拷贝”历史的技艺,在22代传承人张丽娜的坚守与创新中,既延续着家族薪火,更成为吕陵镇串联鲁西新区非遗传承脉络的重要纽带,让古老技艺在区域文化协同发展中焕发新生。

守艺:22代薪火续文脉,青石版上“活”历史

“每一次敲打、每一次刷墨,都像是在与历史对话。”在江北V谷园区的曹州传拓工作室内,张丽娜手持拓包,边演示边讲解,上纸、捶打、风干、研磨上墨、揭开……一套完整的传拓工序,在她手中行云流水。作为第22代传承人,张丽娜自幼浸润在传拓技艺的氛围中,深知这门“用宣纸留住历史”的手艺承载的文化重量。

工作室陈列的千余块青石版,是曹州传拓的“历史档案库”:刻有牡丹、百喜图等七百多种纹样,其中“彩韵牡丹”系列文创产品,将菏泽牡丹元素与传拓技艺深度融合,成为区域文化特色的鲜活注脚。从基础的阴拓、阳拓,到复杂的异形拓,再到难度极高的全形拓,张丽娜团队能让金石碑刻的文字与图案在宣纸上 “复活”,熟练技师仅需十多分钟,便可完成一幅兼具艺术性与历史感的拓片。

创新:简化流程融生活,定制服务暖人心​

“非遗不能困在传统的壳子里,要让普通人触手可及。” 为打破技艺传承的壁垒,张丽娜大胆革新,将传统传拓流程简化为七个易学步骤,即便是六岁孩童,也能在指导下完成简易拓片。这种“降门槛”的创新,让传拓从“专业技艺”变成了“大众体验”:情侣们亲手拓印定制婚书,让非遗见证幸福;企业团建中,员工们通过捶拓体验感受传统文化;普通市民定制书法、人像拓片,让古老技艺融入日常。

“体验为主、定制为辅”的运营模式,让曹州传拓工作室成为吕陵镇乃至鲁西新区的“非遗体验窗口”。截至目前,工作室已有数万名“传拓体验官”通过动手实践,在敲打锤刷间触摸历史温度。张丽娜坦言:“选择在吕陵镇江北V谷园区设工作室,就是看中这里的文化集聚效应,希望能和更多非遗传承人一起,把‘高冷’的技艺变成‘亲民’的生活方式。”​

破圈:数字赋能连古今,校地协同育新人​

面对数字化浪潮,曹州传拓主动拥抱变化。工作室与济南、青岛多所高校达成合作,为电商专业学生提供非遗知识与产品支持,学生们通过实训课程开展直播讲解、制作短视频,让传拓技艺借助新媒体触达数百万年轻用户。“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现在通过直播,能直观看到拓片从青石版上‘长’出来的过程。” 一位参与实训的大学生表示,这种“校企联动”模式,既为非遗传播注入年轻活力,也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平台。

在鲁西新区的文化布局中,曹州传拓工作室还承担着“非遗普及者”的角色:年均接待研学团队百余场,走进中小学开展公益授课,非遗进养老院等活动,从企业团建到校园课堂,从线下展览到线上直播,让技艺走出工作室,融入现代生活。

联动:吕陵镇搭台聚合力,新区统筹促协同

“江北V谷是吕陵镇打造的非遗传承‘枢纽’,曹州传拓工作室的入驻,不仅丰富了园区的文化业态,更为新区非遗资源整合提供了支点。”吕陵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种“镇域搭台、项目联动、新区统筹”的模式,正是鲁西新区非遗传承的鲜明特色。曹州传拓既依托吕陵镇的园区载体实现“扎根生长”,又通过参与新区的文化统筹,为区域非遗生态构建提供 “鲜活案例”。张丽娜透露,曹州密境文化交流中心未来计划增设“非遗联展区”,邀请其他非遗传承人入驻交流,“希望以传拓为纽带,让吕陵镇成为鲁西新区非遗传承的‘加油站’,让更多古老技艺在协同发展中绽放光彩。”​

从青石版上的捶打声,到直播间里的讲解声,从校园里的公益课堂,到新区的文旅舞台,曹州传拓在张丽娜的坚守与创新中,不仅实现了“技艺传承”,更完成了“文化赋能”。而吕陵镇江北V谷,正成为连接个体传承与区域发展的关键节点,为鲁西新区绘就“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非遗传承新图景,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马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