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菏泽频道>内容详情

菏泽鲁西新区丹阳街道:“耿饼”又开始制作了

2025-10-24 17:06:23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葛红岩 通讯员 马学民

“亳都柿胜紫花梅,玉雪中含琥珀胎。肺病欲苏还怅望,姚黄欧碧不同来。”这是清人王士祯赞美曹州耿饼的诗句。

金秋柿子黄,耿饼又飘香。

10月22日,菏泽市耿饼协会负责人耿佰起一家人又忙了起来,二叔选果,女儿旋皮,爱人晾晒,随着“霜降”节令这几天大好晴天,又到了制作曹州耿饼的好时节。

一进家门,耿佰起正带领全家加工耿饼。“我从生产队时都学会了加工手艺,我们社区的耿饼传统制作技艺已经几百年了,不能丢!我计划今年购置加工五六千斤镜面柿,”耿佰起高兴地说。

旋皮机是他们用手电转自行加工制做的,不再是原来的人工手摇,效率提高了一倍。他女儿旋皮技术高超,柿子皮不时拉出一道美丽的弧线,他爱人将已经旋皮完毕的柿子一桶一桶地晾晒在楼顶棚箔上,一棚又一棚,黄澄澄的,晶莹剔透,煞是喜人。

据悉,经过多年的历史积淀,曹州耿饼已经形成一套井然有序的制作工艺。要有七八道工序,晾晒是曹州耿饼制作过程中关键的环节。旋完皮,把柿子放到钢丝网上晾晒,一般需要15天,气温太高或连阴雨天,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期间要不断“翻身”。晾晒完毕,就要将柿子“上堆”,即将柿子堆积在一起,等待长霜。上堆之后进入“过风”程序,每天要拨开上堆的柿子通风,使其排出水分。最后是“成形”,即把柿果捏成饼形,搁到缸里让其自然成霜,人称“霜果”,便成为耿饼,可以上市了。

曹州耿饼皮薄肉厚、霜多无核、味醇凉甜,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每道加工程序都得精益求精。上好的柿子要四五斤才能出一斤曹州耿饼。这几年曹州耿饼七八十元一斤,几乎赶上了烧牛肉的价格。

据《曹州县志》记载:“柿出耿氏园者佳,曰耿饼,四方争购之。曹州耿饼,因产于古曹州(今菏泽)城东耿庄而得名,又称为“柿饼”或“柿饼子”,以镜面柿为正宗耿饼原料。曹州柿饼风味独特,相传已有千余年生产历史,明代就驰名全国,被列为进献朝廷的“贡品”。曹州耿饼橙黄透明,肉质细软,霜厚无核,入口成浆,味醇甘甜,营养丰富,耐存放,久不变质,富含甘露醇、黄铜甘、VC等多种营养成分。

据史书记载,菏泽种植柿树的历史始于秦汉时期,盛于唐、宋、明、清,柿树主要分布于赵王河两岸。菏泽城东北7.5公里处有座土丘,原名桂陵。明朝时,曹州柿树以桂陵为中心,繁盛时栽种近5万株。每逢金秋,柿林挂满金色果子,柿叶也渐渐泛红,远远望去,似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可与枫叶相媲美,有“出城东进耿氏园,二十五里不见天”的盛况。历史上“桂陵柿叶”被誉为曹州八大景之一。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马宏观